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仇俊华  付秋明 《郧阳医学院学报》1996,15(3):169-169,F004
<正>患儿:男,2y,住院号:184588,发现腹部胀大六个月,与饮食无关。无任何不适,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近因腹部膨隆加剧而来院就诊。 体检:一般情况好。腹部明显隆起,腹部正中可扪及一巨大囊性包块,边缘呈分叶状,约15cm×20cm,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肠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头月关节脱位的X线平片和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头月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平片及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24例患者中,月骨脱位2例,月骨周围后脱位22例,其中不伴有腕舟骨骨折的单纯月骨周围后脱位18例,经舟骨月骨周围后脱位4例;合并尺桡骨远端骨折4例7处,合并腕骨撕脱性骨折6例7处。X线平片准确诊断月骨脱位2例、单纯月骨周围后脱位16例、经舟骨月骨周围后脱位2例,漏诊单纯月骨周围后脱位2例、经舟骨月骨周围后脱位1例,误诊经舟骨月骨周围后脱位1例,漏诊腕骨撕脱性骨折4例5处。CT薄层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全部准确显示脱位及骨折(100%)。结论:X线平片是腕关节损伤的首诊方法,对头月关节脱位具有一定诊断价值。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头月关节脱位及脱位类型,可全面观察骨折情况,对避免漏误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骨病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常以持续性骨痛、无力、反复发生病理性骨折就诊.高血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指标,但少数PHPT患者表现为血钙正常或低血钙[1-2].对于血钙正常或低血钙患者,临床及影像学均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08年收治的3例经病理证实为血钙正常的PHPT骨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提高对血钙正常的PHPT骨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为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我院将全院护理人员工资标准提高10%的部分,按科室的工作性质、护理质量及工作量完成情况,根据量化标准统一实施再分配.通过近一年对岗位工资实施改革的大胆尝试,证明岗位工资的活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80例临床怀疑上消化道术后功能异常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检查以简化气钡双重造影为主,所有病例均经内窥镜或其它检查确认并追踪观察3个月以上。结果 除手术引起的胃肠结构改变外,胃肠钡餐还显示:①胃肠张力降低、形态失常;②胃肠动力减弱,运动不协调;③中等量胃潴留,介不论体排空正常;④胃肠位置呈中线性变化但无出口狭窄梗阻。结论:功  相似文献   
6.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X线平片检查9例,CT检查4例,MRI检查5例。结果:12例患者共有12个病灶。全部病例均有关节肿胀,3例有钙化。关节间隙7例正常,1例增宽,4例狭窄;关节骨质侵蚀破坏5例,周围均见硬化缘。CT检查的4例PVNS全部为弥漫型,均可见关节腔积液。MRI检查的5例中弥漫型4例,均见关节腔积液及不规则增厚的低信号滑膜;局灶型1例,表现为单发性肿块伴关节腔积液。结论:PVNS的MRI表现较X线平片、CT具有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钙化不宜作为否定PVNS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瘤是较为少见的纵隔肿瘤.弥漫性淋巴管瘤更为罕见,因其影像学表现复杂.侵犯范围广泛.术前诊断难度很大。现搜集经2所医院手术确诊的2例.分析其影像诊断特点。  相似文献   
8.
肠血管畸形的介入性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的介入处理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由DSA诊断的肠血管畸形17例。4例用明显胶海绵对病变部位作了栓塞,13例用血管加压素作了动脉灌注并保留导管持结灌注24h,其中3例造影响导管作为定位标记,24h后外科手术,结果:入入处理24h后,全部患者便血停止,4例栓塞者。出现明显肠缺血症状1例。无肠梗死发生。随访0.5-2.5年,出血复发2例,结论:肠血管畸形介入处理方法包括栓塞、灌注和放置病变定位标记,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视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介入栓塞术治疗舌面部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在DSA下超选择插管后,采用明胶海绵加平阳霉素栓塞治疗舌面部血管瘤29例。结果:9例栓塞后2~7天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肿瘤缩小,出血明显减少,随访1~3.5年,病变无复发;20例肿瘤缩小30%~90%,随访0.5~3年,15例病变稳定,5例病变增大再行栓塞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方法治疗舌面部血管瘤,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宜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