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厚煤层矿井采煤工作面通常采用U型通风方式,W型通风方式极少采用,济宁二号煤矿在3304综放工作面采用了该种通风方式。结果表明W型通风方式可以降低工作面、运输巷道、回风隅角的温度,降低工作面风速,减少瓦斯积聚,缩小采空区“三带”范围,降低回风隅角和回风流中的CO浓度。指出了实施W型通风的技术难点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济宁二号井10301综放工作面复杂地质情况,从煤自然发火条件出发,分析了10301综放工作面末采撤架期间采空区、两巷发生遗煤自燃的原因。根据该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和防火技术特点,提出了"深部控氧,浅部控温,减氧抑温"的防火总思路,制定了轨、运两端头铺设风筒布、注水玻璃胶体材料、注氮、注液态二氧化碳等防火技术。实践证明,该套技术措施有效保障了10301工作面支架的安全回收。  相似文献   
3.
4.
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煤柱应力集中和工作面动压的叠加影响,容易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现有方法采用单一指标对冲击危险性进行预警,存在较大的预警误差,无法全面反映采掘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研究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冲击地压危险程度,以济宁二号煤矿93下05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多指标监测方法,利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钻屑量、微震、钻孔应力等多指标综合分析了该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并根据工作面不同区域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了区域划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联络巷附近及未保护区,微震日最大震动能量及震动总能量、钻屑量及钻孔应力值均明显提高,得出在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联络巷附近及未保护区是冲击地压的危险性区域。根据危险性区域划分结果,考虑到在不同区域应力集中程度的差异性,提出并提前实施了参数差异化的大直径卸压防冲措施,降低了应力集中程度,防止了冲击地压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基于研究分析各产业间的消费循环关系,揭示我国第一产业的弱势地位。阐述了第三产业集成知识、资本、高中初级劳动力等多种资源,兼备传统和现代行业,极具包容性和延展性的功能。进而提出了多元发展第三产业,以激活消费源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劳动力结构,促进生产 消费良性循环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空区高温热源漏风携热及机电设备影响工作面温度的问题,以济宁二号矿3302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工作面物理模型,研究了基于采空区热源下工作面风流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热源位置、供风量对工作面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依据附面层理论及模拟云图,确定了最佳挡风帘尺寸。通过现场实测,布置20 m+10 m风帘的阻隔效果最佳,布置后工作面风温降低2.3℃,能够有效防治采空区内高温热源携热漏风。  相似文献   
7.
济宁二号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南北翼生产严重不均衡,村庄压煤影响较大,但2014年及今后生产任务较重,同时矿井接续与济宁新的城区规划相冲突,相互制约,为抢资源,也必须开拓新巷道,矿井未来需要更大的风量、更长的通风流程以及更高的负压,矿井通风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提前采取措施,降低矿井通风阻力,优化通风系统,确保矿井持续安全、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推采速度会加剧采掘区域的应力集中程度并造成巷道围岩系统失稳及破坏灾害。以济宁二号矿93_下05孤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对不同推采速度下孤岛工作面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确定工作面不同区域的合理推采速度。研究成果对基于预防冲击地压角度合理工作面的安全推采速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治理济宁二号井9303超长综采工作面撤架周期长、采空区遗煤量大、存在漏风等问题导致的采空区煤自燃,基于数学建模、程序升温试验、现场原位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适合超长工作面撤架期间煤自燃预测与防控一体的综合防治技术。根据已有的对推采期间上隅角CO预测研究与现场条件推演停采撤架期间上隅角CO浓度数学模型;通过程序升温-色谱分析试验获得采空区遗煤氧化升温过程中CO与C_2H_4的生成规律;依据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进行现场观测,通过上隅角CO浓度预测数学模型、采空区束管监测数据以及工作面参数计算得到上隅角CO预测浓度,判断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危险性;最后结合预测结果、工作面发火特点以及煤自燃防治工作经验,提出封堵减漏、惰化降温等防控措施。结果表明:遗煤氧化升温的临界温度为60~80℃、干裂温度为110~130℃、采空区遗煤氧化升温标志气体随温度变化呈类指数增长;常温、临界温度、干裂温度三个特征温度对应的上隅角CO体积分数预测范围分别为:≤36.30×10~(-6)、(410.02~1 758.05)×10~(-6)、(12 264.33~38 197.95)×10~(-6);通过上隅角CO浓度预测与现场监测值对比分析,成功预测了停采撤架期间采空区煤自燃程度,所提出的针对性防控措施成功消除了煤自燃隐患,保证了撤架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