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极固宁(GreenOr)脱敏剂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极固宁脱敏剂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168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极固宁)和对照组(75%的氟化钠甘油),比较2组的15 min疗效和1周后疗效.结果 试验组15 min疗效和1周后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极固宁脱敏剂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淋巴管生长因子 (VEGF C)表达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一期行颈淋巴清扫术的舌癌病例 74例 ,行原发灶的VEGF C免疫组化染色及颈淋巴结的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 ,CK)AE1/AE3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原发灶的VEGF C表达情况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74例患者中 ,VEGF C高表达 39例 (5 2 .7% ) ,VEGF C低表达 35例 (47.3% ) ,有颈淋巴结转移者 38例 (5 1.4 % )。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表明T1、T2期舌癌VEGF C表达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T1、T2期舌癌淋巴结转移与VEGF C表达、T分期及N分期相关 ,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T1、T2期舌癌淋巴结转移仅与VEGF C表达相关(P <0 .0 1)。结论 :VEGF C表达对评估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臂游离皮瓣转移修复软腭部肿瘤术后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腭部肿瘤术后腭部大范围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方法:对57例腭部肿瘤手术后缺损区同期用前臂游离皮瓣转移修复的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全部皮瓣成活,供区创面一期愈合,前臂无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术后语音评价优良,腭部形态恢复满意。结论:前臂游离皮瓣制作较简单,易于成形且血运好,用于腭部肿瘤术后大范围缺损修复,其外形恢复及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Pirogoff三角是指颌下三角内的由舌下神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和二腹肌后腹 (或中间腱 )共同围成 ,以舌骨舌肌为底的一个小的三角区。据Homze统计 ,Pirogoff三角的出现率为 5 8.2 % ,当舌下神经低于二腹肌中间腱上缘时 ,该三角即不存在[1] 。Pirogoff三角一直是舌动脉结扎最常选择的部位 ,鉴于它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本文就该三角的解剖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一、Pirogoff三角的解剖1.Pirogoff三角的解剖边界及舌动脉的毗邻关系 :Pirogoff三角 ,也称为舌三角 ,此三角是以俄国解剖学家、外…  相似文献   
6.
胸大肌肌皮瓣坏死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胸大肌肌皮瓣坏死这一并发症的成因,从而发现应对方法。方法:142例胸大肌肌皮瓣转移缺损修复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结果:35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中,15例坏死。其中2例完全坏死,13例部分坏死。结论:肌皮瓣坏死是由于患者全身情况、皮瓣制取方法、供受区情况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等多因素的影响。应对的关键在于保护肌皮瓣的血运,充分的术中止血和术后引流及良好的口腔护理。  相似文献   
7.
舌瓣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26例临床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舌瓣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单纯采用舌瓣或舌瓣复合其他组织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 2 6例。结果 :2 6例患者除 1例术后瓣尖出现部分坏死外 ,全部Ⅰ期成活。结论 :舌瓣设计灵活 ,手术成功率高 ,术后并发症少 ,适合修复口腔内较小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与正角化牙源性囊肿 (orthokeratinizedodonto geniccyst,OOC)中CK10及Bcl- 2的表达情况。方法 :OKC及OOC各 10例 ,分别行CK10、Bcl- 2免疫组化染色 ,并利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K10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0 % (8/10 ) ,而在OOC中为 10 0 % (10 / 10 ) (P >0 .0 5 )。OOC上皮中CK10阳性着色于除基底细胞层外的上皮全层 ,而OKC中CK10阳性着色仅见于上皮表层的不全角化层。Bcl- 2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 (6 / 10 ) ,而在OOC中为 10 % (1/ 10 ) (P <0 .0 5 )。结论 :OKC与OOC的衬里上皮中免疫组化表达存在显著差别 ,OOC可能为有别于OKC的一种独立病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舌动脉结扎后舌的血液供应及其来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新鲜胎儿(6个月以上)尸体标本20具,随机采用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实验:(1)氧化铅灌注血管造影;(2)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及扫描电镜观察;(3)墨汁灌注透明及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舌动脉结扎后起自面动脉的舌下动脉、颏下动脉成为口底组织的血供来源,它们与起自舌动脉的舌下动脉存在吻合;舌下动脉与舌深动脉之间存在吻合。结论:舌动脉结扎后,舌体组织可通过口底途径间接从颏下动脉或面动脉其它分支获得血供。  相似文献   
10.
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管道系统是循环系统的辅助组成部分,在维持体液平衡、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此外,淋巴管还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通道。近年来,一些相对特异性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相继问世,并应用于淋巴管生物学及肿瘤淋巴管生物学研究。本文就这方面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