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A型肉毒素对兔失副交感神经颌下腺唾液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TX-A后1、2、4、12周时,静息状态颌下腺分泌量均较失副交感神经的对侧分别减少38.8%、56.5%、47.7%和38.6%,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状态颌下腺分泌量均较失副交感神经的对侧减少,1周时减少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液中淀粉酶、钠、钾、氯离子及蛋白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兔失副交感神经颌下腺内局部注射BTX-A可以抑制颌下腺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前臂皮瓣供区术前及术后的血氧饱和度(SO2)进行监测,总结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术后供区SO2的变化规律,探讨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术对供区血运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接受前臂皮瓣制备术的患者35例,选择前掌大鱼际、小鱼际作为前臂皮瓣供区监测部位。自术前1天至术后第7天,用近红外光谱血氧检测仪(TSAH-100)对供区和对侧相同监测部位的SO2进行监测,术后24 h内每4 h 1次,术后24 h后每天2次,持续至术后第7天。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大鱼际和小鱼际的SO2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前臂皮瓣供区大鱼际和小鱼际的SO2均呈现由低于对侧水平上升至高于对侧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至术前初始水平的变化特点。供区小鱼际SO2在术后20 h达到峰值,与对侧小鱼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供区大鱼际SO2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术后12 h和术后48 h与对侧相差幅度较大,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供区大鱼际和小鱼际SO2较对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术对其供区组织的血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无桡动脉和头静脉变异的情况下,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的交通支循环能保证前臂桡侧皮瓣术后供区的血流灌注量,其血运在术后6~7 d内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制订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方案, 并探讨此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二病区的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患者173例, 采用整群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7例和干预组86例。对照组执行现有护理常规, 术后头部制动4 d, 第5天坐起、下床活动;干预组患者采取早期活动方案, 术后第2天坐起, 第3天下床活动。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前5 d睡眠时长及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长及费用。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前5 d平均每日睡眠时长及鼻胃管、气管套管和导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0%(6/86)、(5.0 ± 1.0) h/d及(11.8 ± 7.3)、(6.1 ± 3.2)、(3.6 ± 0.6) d, 均优于对照组的13.8%(12/87)、(4.4 ± 1.3) h/d及(14.2 ± 5.8)、(7.3 ± 1.7)、(4.0 ± 0.9)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9、t值为- 3.57~- 2.44...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髂骨嵴不同朝向重建下颌骨缺损后的对称性和是否符合种植牙治疗标准,分析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不同朝向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术后CT资料,根据髂骨嵴的朝向分为髂骨嵴朝向牙槽突组和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组。CT影像资料导入Proplan软件,测量2组髂骨重建后的对称性;导入Simplant软件,测量髂骨骨块长度,相对于患侧上颌1、3、6牙3个位点对应的髂骨高度、牙槽突侧骨宽度以及颌间距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每组各15例,平均年龄37.7岁。LC缺损类型在颏孔点下缘位置朝向牙槽突组非对称率(4.9%)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18.2%,P<0.05)。朝向牙槽突组和朝向下颌骨下缘的骨长度分别为(49.43±4.17)mm、(52.25±3.79)mm(P=0.102)。相对于患侧上颌1、3、6位点的牙槽突侧髂骨骨宽度朝向牙槽突组分别为(11.40±0.63)、(12.15±0.46)、(13.15±0.62)mm,均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7.93±0.55)、(8.97±0.34)、(8.70±0.49)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髂骨骨高度在朝向牙槽突组为(29.80±1.17)mm,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25.42±1.17)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颌间距离,朝向牙槽突组为(10.89±1.07)mm,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14.33±0.76)mm(P<0.05)。结论 在血管化髂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朝向牙槽突侧较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侧有更好的对称性,更充足的牙槽嵴宽度及更合适的颌间距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包括334例男性和180例女性,男女构成比例为1.85 :1,年龄21~89岁,中位年龄57.6岁。发病部位按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分为唇、颊、牙龈、磨牙后区、腭、口底、舌及口咽部共8个部位,年龄分组以10年为分隔,教育程度分为未受教育、初级教育水平(高中以下学历)和高级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18 kg/m 2和25 kg/m 2为界分为3个等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术前的疼痛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延迟诊断的可能因素和特点,并运用SPSS 18.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腔鳞癌发生的部位按延迟时间长短排序依次为唇部(6.1个月)、颊部(4.1个月)、口底(3.9个月)、舌部(3.6个月)、口咽部(2.9个月)、磨牙后区(2.7个月)、腭部(2.4个月)、牙龈(2.4个月),不同部位间延迟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疼痛、吸烟、饮酒、疼痛程度间延迟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所在部位与延迟诊断具有相关性,唇部是最容易发生延迟诊断的口腔部位,对于唇明显变大的肿物,应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同时接诊医师尽早采取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外科辅助下以咬合为导向的髂骨瓣重建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数字化外科辅助上颌骨肿物切除、即刻上颌骨重建手术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牙弓重建率、重建牙弓与镜像牙弓之间的夹角、最大及最小颌间距离,次要评价指标为手术时间及面部对称性满意度。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中位数年龄为32岁(范围:15岁~55岁)。平均牙弓重建率为(86.3±5.7)%,重建牙弓与镜像牙弓的平均夹角为(11.4±6.7)°,平均最大颌间距离为(12.9±1.5)mm,平均最小颌间距离为(8.6±2.3)mm, 平均手术时间为(326±60)min。所有患者对术后外形的恢复均满意。结论: 数字化外科辅助下以咬合为导向的髂骨瓣重建上颌骨缺损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种植义齿修复条件。  相似文献   
10.
因为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常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肿瘤,还应该包括尽量恢复患者患病前的功能。显微外科技术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颌骨缺损的发展,术前的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外形。在重建的颌骨上如何恢复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颌骨重建理念、血管化骨瓣的选择、种植时机的选择、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处理、放疗对颌骨重建后种植义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