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通过环境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已成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位论文及设计课选题的主要对象之一。清华大学的教学与实践中,设计类专业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营造的过程主要与其专业学习相结合,本科生与研究生各有侧重。非设计类专业学生是校园学生使用者中的多数,其参与过程以公众参与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合理进行资源整合与计划协调,校园景观设计研究可以成为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2.
宿舍区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使用频率最高的户外空间类型之一。清华大学紫荆区W楼博士生公寓建成于2004年,是校园内最高的学生公寓。项目针对竖向、功能与可识别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绽放"与"XYZ"的设计构思,在充分保护现状大乔木的前提下完成富有创意的景观更新,为探讨当代校园户外空间的重构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融合了生态智慧的震后区域复兴对于实现“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为应对地震及海啸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整合优化原有的多个自然公园以成立“三陆复兴国立公园”作为推动区域复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智慧的灾后重建新途径。梳理以三陆复兴国立公园为核心的日本东北地区区域复兴再生理念、具体措施及建设支撑体系等内容,总结依托于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灾后重建和区域复兴策略与经验,即在进行基础设施恢复和防灾减灾建设的同时,开展自然保护与修复及相关产业复兴,并推进文化教育。立足于这一可推广的模式,从生态智慧的自然观、资源观、文化观、生命观,以及规划管理经验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灾后重建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当代城市环境中的固废处理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冲突亦日益增长;同时,前固废设施场地又具备较高潜质转变为城市开放空间。鉴于此背景,提出“城市固废景观”概念,将特定城市范围中主要固废处理设施集群的时空演变与再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棕地再生的“压力—动力”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代固废处理设施体系的演变及其再生的案例研究,阐释其“城市固废景观”的再生机制。归纳其固废处理设施的三阶段演变历程与由聚集转向分散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合固废设施演变进程中垃圾填埋场集群向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转型的特征、政府管理导向与政策计划解析,阐述推动其“城市固废景观”可持续演变的区域性机制。从城市角度认知与研究固废处理设施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土地再生的新视角,旨在为当下中国城市塑造更加“生态-社会”双维度可持续的“城市固废景观”体系提供研究路径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讨论了设计和科学的关系。从场地认知、规划设计、实施建造和绩效评估4个环节论述了风景园林中的“设计·科学”,辩证地探讨了各环节中科学导向的增强与局限,亦指出风景园林中的动态性与不可控性是无法用科学以一概全的。  相似文献   
6.
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我们有幸结识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郑晓笛女士,她所展示的这些德国建筑工业遗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特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前的污染土地治理实践中,修复工作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仅关注污染清除的治理活动,未能考量场地整体景观的优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考虑景观系统优化及品质提升的污染场地修复将大大提升土地的综合价值,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复活动与再利用模式,可以起到景观增值、促进风险交流与公众参与、推动引领科学研究的作用。污染土地修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都可以有美学及景观艺术的介入,包括修复与整治方案的制定阶段、修复技术选择阶段、修复过程的美学管理与修复后的景观塑造。从长远看,在污染土地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重视场地修复工作的美学建设与景观恢复问题,处理好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使和谐的人文之美与先进的修复技术相融合,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备受青睐的再生方式。环境工程学与风景园林学是决定其再利用空间形态的关键学科。当下中国填埋场的封场再生将进入集中期,如何推进环境工程师与风景园林师的跨学科合作是该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命题。结合国际优秀设计实践,依托于5项空间要素阐述了跨学科合作的关键内容。基于要素间的关系特征与封场再生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构建了"五要素-三阶段"跨学科合作设计途径,为更具空间可塑性的再生设计提供了可行性指导方式。  相似文献   
9.
回溯棕地生态价值被认知的历程,包括生态学初步认知、IBA实践、荒野价值及再利用辩论,梳理历程中"工业自然""城市-工业林地""城市野境"等核心概念,指出棕地中自然演替而形成的生境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呈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甚至成为稀有物种的栖息地,具有生态、游憩、审美、荒野等多方面价值。公众对棕地的感知与接受度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棕地自然演替阶段等因素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改造与再利用并非易事。基于已有的成功实践,根据工业自然保护与游憩功能之间的侧重程度,归纳出德国的棕地改造与再利用实践3种再生策略,包括工业自然主导型策略、设有工业自然保护地的城市公园型策略、工业自然与游憩利用并置型策略。为中国棕地再生提供新的视野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引言——棕地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定义 棕地再开发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这两个领域均与工业用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的研究领域互相重叠,但是关注的角度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