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尼泊尔帕坦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从博物馆和遗产行动者的视角展开,聚焦侨居的外国建筑师、尼泊尔本国的遗产保护工作者、帕坦的旅游业从业者等群体,在相关事件中,通过不同行动者的相遇与回应,显明个体在遗产保护中关于"本土"的情感、想象与再发现历程.并指出,在全球性文化生产网络与遗产保护运动中,"现代性的本土化"也就意味着纯粹"本土"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诸葛净 《建筑学报》2021,(12):81-86
以"设计研究"为线索梳理1950-2000年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将其置于社会与知识环境中,探讨建筑史学家所讨论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首先指出1950-1960年代建筑艺术、技术与历史的分离状态为脱离历史语境的"设计研究"提供可能性;继而通过3组代表性概念,阐明"设计研究"的具体内容,揭示话语环境,勾勒变化趋势;最后转向"设计"概念本身,指出"设计"活动为社会的产物,历史研究应首先阐明"设计"在中国古代营造体系中的涵义,并尝试初步界定前现代中国语境中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3.
诸葛净 《建筑师》2011,(5):73-77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关键词系列研究的第一篇.本文通过“营造/建筑”这两个词汇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梳理这两个词语意涵的变化.以及20世纪初“建筑”成为独立学科的起始。并尝试初步分析这两个语词意涵变化中所蕴含的古代中国人对今日所谓建筑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60周年纪念暨第十届传统民居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钟山宾馆隆重举行。大会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合作主办。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中国大陆各地的专家学者、文物局领导等  相似文献   
5.
追溯1980年前后《建筑学报》等期刊中围绕“民族形式”讨论的话语与实践,揭示历史知识、建筑实践与理论话语如何相互影响,塑造出以“院落/庭园”“空间序列”等为核心的,符合现代主义建筑观念的“中国建筑传统”,并指出它所体现出的1980年代前后,历史、设计与理论3个领域间的交织关系,以及由建筑师所主导的这场讨论对1980年代以后这3个领域的状态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诸葛净 《时代建筑》2014,(1):166-169
文章通过对1953—2003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写作中对象、问题、方法、观念的梳理,审视建筑历史写作在"中国建筑"慨念的建立与转变中的作用,以及建筑观念变迁对历史写作的影响。文章指出,对于中国建筑定义的寻求构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写作的首要问题;而建筑学观念的改变决定了历史学家建构"中国一建筑一传统"的问题与话语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探讨1910-1930年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起居室”在住宅形式转变中的作用,指出起居室蕴含的“一家人在一起”的理念,打破性别隔离、重构代际关系;以起居室为核心的居住形式,将“小”家庭的内向凝聚性物质化与空间化,是重塑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国家及住宅与城市关系的重要力量。但“新”从未完全取代“旧”,经过选择性的重新诠释,“新”才得以被广泛接纳。  相似文献   
8.
诸葛净 《建筑师》2017,(6):61-68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世纪上半叶发表于各类期刊的有关理想居住环境、新式住宅等方面的讨论,探讨20世纪初期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中等阶级变化了的居住观念,及其与该阶层所认同与向往的居住形式间的关系。论文最终指出,在1920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为思想土壤,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有自觉意识,以个性、自由、平等的新式家庭生活为理想的城市中等阶层,将源于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住宅形式,解读为反抗中国旧式住宅所代表的旧式社会制度的工具;住宅的房间和室内第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用以重新定义家庭和社会、家庭成员,以及身体与道德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展示传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藏基泰工程司古建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颖  诸葛净 《建筑学报》2021,(10):90-96
根据文献资料,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所藏4座中国古建筑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这4座模型为1920-1930年代基泰工程司所制,是近代中国建筑学开创时期最早制作的古建筑模型,当时曾多次公开展览,引起公众关注,后于1940年代末随杨廷宝转至当时中央大学并保存至今.梳理了基泰工程司制作和展示模型的经过,对模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建筑师以展示传统的方式唤醒民众的努力,反映了杨廷宝等基泰建筑师从修缮和设计实践的角度对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多学科协同工作,针对传统古建聚落面临的风貌破坏严重、安全性不足、居住品质低下和依存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研发形成规划、结构、设计、环境等方面的系列创新性关键技术成果:性能化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联体-共生结构安全性提升技术、建筑功能与性能的一体化提升技术和水环境原位修复技术。这些适应性活态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成果,兼顾居住环境改善和传统古建聚落风貌保护,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国际国内的参考价值,在传承与发展优秀建筑文化的同时,实现社会人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