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BIM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建筑项目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实现高效的可视化设计。因此,应用BIM技术进行棚改外迁工程的管线优化排布、内装修优化与建筑环境模拟分析,有助于工程建设项目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实现,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相似文献   
2.
如果现在需要同时对几张在不同文件夹中的电子表格进行操作,内存又不足以把文件全部打开。那么每一次操作都要经过关闭一找路径打开的过程,如果表格之间经常要互相参阅,是不是非常麻烦? 利用Office97的超级链接可以化繁为简。下面举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型城市综合体、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纷纷涌现,传统的基于二维图纸的消防管理已经难以满足这些建筑的消防管理要求。本文提出了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建立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的方法,便于消防信息的建立、传递和有效调用,同时可视化的手段也可令消防管理更加直观有效,救援和疏散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排水管网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地震灾害表明排水管网抗震能力非常薄弱,而地震时排水管网受损会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吸取了其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的教训,改变了过去仅以防灾为手段的抗震方针,通过总结多年抗震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以抗震目标为导向,合理设定功能要求优先级,防灾为主、防灾减灾相结合的排水管网抗震设计体系,并总结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抗震手段和强化措施。值得我国在排水管网抗震设计工作中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响应曲面设计(Box-Behnken设计)优化竹纤维的提取工艺。以碱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渗透剂对竹片进行沸煮,并结合机械碾压提取竹黄纤维,以碱浓度为0.5%~0.7%、JFC浓度为0.1%~0.3%、沸煮时间为1.5~2.5 h为考察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以竹纤维断裂强度、提取率、直径和摩擦系数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获得综合性能最佳工艺。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工艺处理的竹纤维的纵向结构。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碱浓度为0.7%、JFC浓度为0.3%、沸煮时间为2.5 h,此时纤维的综合性能最佳,拉伸断裂强度为386.25 MPa,直径为191.79 μm,摩擦系数为0.206,与响应曲面预测值(断裂强度为405.08 MPa,直径为175.59 μm,摩擦系数为0.191)接近。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的竹纤维性能较好,并能很好地预测试验结果,断裂强度与预测值偏差4.6%,摩擦系数与预测值偏差7.8%,直径与预测值偏差9.2%。SEM表明:碱处理、JFC处理和沸煮时间对纤维表面的胶质有影响,碱浓度为0.5%、JFC浓度为0.3%、沸煮时间为2.5 h时有利于竹纤维表面胶质的去除。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乙烯醇(PVA)交联对洋麻(KF)增强聚丙烯(PP)、棕榈(PF)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进行改性,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备KF/PP和PF/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交联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SEM、DMA等技术研究了改性对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PVA协同偶联剂交联改性对天然纤维/PP复合材料的综合改性效果最好,当用5%PVA+3%偶联剂对KF/PP改性时,KF/PP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升25.2%,弯曲模量提升35.49%,剪切强度提升28%,分别达到了50.90 MPa、5.76 GPa、5.4MPa。当用5%PVA+2%偶联剂对PF/PP改性时,PF/PP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升31.46%,弯曲模量提升27.07%,剪切强度提升21.75%,分别达到44.33MPa、2.32GPa、5.18MPa。改性后KF/PP、PF/PP复合材料的含水率分别下降了46.89%、10.63%,吸水率分别下降了8.57%、6.12%。KF/PP改性后储能模量提高20.93%,PF/PP改性后Tg值由90.1℃上升到113.8℃。SEM表明:PVA协同偶联剂交联改性有效改善了纤维与PP间的粘结,纤维与PP间的界面结合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