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5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运用数学分析和啮合理论,分析了 ZI 蜗轮滚刀铲磨侧面的几何特征和用径向铲磨法制造 ZI 蜗轮滚刀的可行性。提出了修整铲磨砂轮的新工艺。利用 CAD 和实验的方法,讨论了铲磨中最优参数的求解方法,以及铲磨齿侧面重磨前后的齿形精度和齿形变化规律。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工艺参数的求解容易,砂轮的修整极为简单,修整精度高,灵活性大。对头数1~4,模数1~14的 ZI 蜗轮滚刀,可以实行径向铲磨,并且能够保证重磨以后的齿形精度符合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在1961年与天津第一机床厂合作的“加工不等齿距蜗轮滚刀设计与研究”课题报告和我院设计制造Y B3132滚齿机双螺距蜗轮付的基础上,对普通齿高双螺距蜗杆传动的理论分析。全文分三部分: (一)讨论蜗杆单位模数差Δm/n与蜗轮根切、齿顶变尖和蜗杆最小齿底槽宽之间的关系与计算公式。得出了这些限制因素所允许的最大的Δm/n值。设计双螺距蜗杆时,只要初选的Δm/n值在附图曲线范围之内,就可不必进行烦杂的验算,设计计算比较简捷。 (二)选择齿形角的原则。本文从蜗杆传动的制造工艺出发,认为单头双螺距分度蜗杆应采用等齿形角。作为刀轴传动的多头蜗杆,最好按二侧基节相等原则确定其齿形角。 . (三)蜗轮转向、蜗杆齿厚变厚端位置与单位模数差Δm/n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本文将国外近年来讨论的齿轮渐远啮合部分的摩擦系数比渐近啮合部分要小的理论与实验结果运用到双螺距蜗杆设计。认为蜗杆齿厚变厚端位置(即蜗杆tmax侧的位置)不能象某些资料所说的那样可以任意确定。必须使蜗杆的tmax侧是传递运动的齿侧面,以达到渐远啮合的要求,改善蜗轮的磨损。为了使蜗杆能按全渐远啮合工作,蜗杆二侧面的Δm值不应是对称分配,而是取文中还分析了国内外部分滚齿机双螺距蜗杆传功的设计,认为多数设计是按渐近啮合工作的,蜗轮磨损较大,是不恰当的。 最后,文中还附有双螺距蜗杆设计步骤,以便设计者能简便而快速地设计出蜗轮磨损较轻的双螺距蜗杆。  相似文献   
3.
针对二阶模型控制对象提出了一种两自由度伺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采用解析法确定控制器的参数,使校正后的二阶对象系统同时满足跟随性能与抑制干扰性能最佳的设计要求.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成形铣刀在加工复杂的轮廓工件中,用得很多。在汽轮机叶片加工车间中,各种式样的成形铣刀用得更多。目前成形铣刀多半做成前角γ_1=0°的直槽铣刀。这种成形铣刀设计简单,加工精度高,重磨后仍可保持其原来的轮廓形状。但是它的切削作用较差,切创过程的均匀性也不好。因而,在某些汽轮机厂中出现了做有前角和斜槽的成形铣刀。本文就是从设计加工汽轮机动叶片用成形铣刀的观点出发,对于前角γ>0°的斜槽成形铣刀的轮廓,在重磨后可能发生的畸变量进行一般性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企业生产实际对CAPP系统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实用型CAPP系统的应用模式。提出以专家系统的核心结构为基本结构的通用框架结构应用模式。并着重阐述了其中所涉及的几个关健方法问题:知识表示、图形处理技术、输入输出以及搜索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