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某小型快速伺服压力机多连杆机构的运动过程,推导其运动学方程。通过对多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设计了各杆组,并编制了用于MATLAB仿真的M函数,从而搭建了多连杆机构的参数化仿真模型.最后得到滑块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并通过研究其变化规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最适曲柄长度。  相似文献   
2.
该课题主要研究21世纪国内外新形势下的能源R&D的政策问题。主要研究评价能源R&D资源配置与投入,同时研究评价能源R&D计划的从立项到促进R&D成果产业化管理,能源R&D计划管理的政策分析是该研究的又一任务。  相似文献   
3.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项已为商业上成功验证的清洁煤技术。它被广泛地用于蒸汽、电力和热电联产。据估计,2020年世界上以燃煤为主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有可能达到150GW,主要的用户在中国。目前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我国国产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已发展到130t/h容量等级,240t/h(50MW)也已成功投运,并有多台在制造与安装之中。研制125MW级中国再热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被确定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要任务。这将推动国产循环流化锅炉进一步向大型化发展。文章以此为案例,分析了有关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关系的科技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陶瓷材料在核工业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裂变堆中的核燃料、吸收棒吸收体和慢化剂,并着重阐述了各个材料的基本性质、相关性能、辐照效应和主要制备方法,以适应满足日益增长的核工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多连杆传动机构相比于传统的曲柄连杆传动机构所具有的优势,并结合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多连杆压力机传动系统的运动受力过程。利用ADAMS软件建立多连杆机构模型,仿真了多连杆机构滑块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曲线以及各个铰支点的受力状况,在将其与手工计算值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与曲柄压力机相比,多连杆压力机具有下死点附近速度低、回程速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运营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来源情况和运行现状的调查,探讨了如何通过转制的方式解决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目前存在的运行经费不足、无法全负荷运转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建筑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与高层建筑相关的减振抗噪问题也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中声子晶体能够打开完全带隙的特性为结构减振抗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被广泛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声子晶体局域共振机理的框架结构,并使用有限元法计算其能带结构、位移场及对应有限结构的传递曲线,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其带隙特性,发现将软硬两种材料进行周期性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在较低的起始频率就能打开完全带隙,且随着几何参数的增加起始频率能够更低,为工程上对高层建筑减振抗噪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落锤冲击试验模拟低速冲击过程,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传动轴的轴管在不同能级冲击下的损伤行为以及冲击后的剩余压缩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ABQUAS有限元分析软件和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复合材料轴管在受到低速冲击时的损伤形式,研究其内部损伤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轴管的抗冲击形变能力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冲击能量为10 ~20 J之间出现最大值。CT无损检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轴管的失效形式包括分层损伤、树脂开裂和纤维破裂(断裂)。在低能量冲击时,复合材料轴管主要产生分层损伤和树脂的开裂,而纤维断裂损伤只出现在冲击位置,且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纤维断裂现象愈加显著。有限元仿真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轴管中的碳纤维在拉伸方向的失效明显小于压缩失效,压缩失效沿纤维排布方向扩散,拉伸失效沿轴向和横向呈十字扩散,轴向失效的程度大于横向失效的程度;而树脂的压缩失效沿轴向从冲击位置向横向扩散,扩散形状近似圆形,越靠近圆心失效越明显,拉伸失效范围呈十字,整体失效沿十字边缘扩散。   相似文献   
10.
中国能源研究与发展(R&D)投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R&D投入是能源R&D计划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研究计算了2000年中国能源R&D的经费投入。在绝对数量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如仅仅为日本的1.8%。文中还分析了国际上政府能源R&D经费在技术领域投向上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