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凝固条件下得到的铸造Al-Fe合金中存在粗大的针状或片状初生富铁相,严重割裂基体,引起应力集中,恶化合金性能。利用稀土Y对Al-6Fe合金进行微合金化处理,结合快速凝固技术,并辅以热挤压技术,获得较常规凝固条件下更加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以解决铝铁合金中粗大的针片状富铁相割裂基体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元素Y抑制了初生富铁相生长的趋势,将粗大针片状富铁相细化为菱形和短棒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合金的第二相尺寸;稀土Y微合金化结合快速凝固技术,使得铝铁合金中形成了细小弥散的三元Al-Fe-Y金属间化合物,极大细化了第二相,在改善组织形貌的同时提升了合金的硬度和屈服强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观察以及TEM与XRD技术研究了低碳Cr-Mo系深冲双相钢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奥氏体未再结晶区终轧有利于形成{112}〈111〉织构,冷轧过程中{001}〈110〉,{112}〈110〉与{223}〈110〉织构稳定增加,退火过程中形成有利于深冲性能的〈111〉//ND以及{554}〈225〉与{332}〈113〉织构;820℃与860℃临界区退火后γ纤维织构密度差异较小,但是高温退火增大{111}〈110〉与{111}〈112〉织构的取向密度差值,归因于贝氏体中的固溶碳以及贝氏体相变时的变体选择;高温卷取能诱发热轧板中Mo基碳化物粒子析出,并在退火保温过程中回溶,既能发展再结晶织构,又能促进第二相形成。  相似文献   
3.
结合马氏体不锈钢折流器的结构特点和质量要求, 设计了一种平做立浇工艺方案和环形底注侧入式浇注系统, 保证了折流器铸件平稳充型。根据初始方案模拟结果合理布置外冷铁、保温冒口和调整明冒口尺寸, 最终将铸件缺陷率从24.2%大幅降低到1.56%, 保证了铸件的致密性和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深冲织构的演变规律,利用OM、TEM和XRD等技术研究了热轧卷取温度对微碳深冲DP钢组织、性能与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主要由铁素体+珠光体构成,随卷取温度升高,铁素体晶粒略增大,伸长率逐渐上升;热轧板中钼基碳化物的最佳析出温度为700℃;与650和750℃相比,700℃卷取后的退火板能获得较高体积分数(4.0%)马氏体与较细(11.7μm)铁素体的组织特征,同时拥有最强的〈111〉//ND纤维织构和最弱的{001}〈110〉织构,使得其抗拉强度达到455 MPa,塑性应变比r值达1.5。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析出相对深冲DP钢织构的影响机制,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计算DP钢的平衡析出相,并利用SEM、TEM与XRD等手段分析了两种不同成分的DP钢组织性能与织构演变.研究表明:试验钢的主要析出相为MC_SHP、M7C3、MnS和AlN;与低Mo钢相比,高Mo钢的奥氏体区被缩小,且MoC的析出温度更高,铁素体晶内与沿晶界形成了大量的纳米级MoC析出;860 ℃退火后,高Mo钢中形成了约3%的均匀弥散分布的马氏体,抗拉强度达到445 MPa,r值为1.5,而低Mo钢发生了贝氏体相变,各项力学性能明显降低;两种试验钢的热轧板织构较弱,冷轧后{223}<110>取向密度稳定增加,退火后均形成了强烈的γ纤维织构,而低Mo钢中{001}<110>织构是导致其r值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使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固体内耗仪研究了温轧温度对Cr-Ti-B系低碳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温轧后钢的组织由变形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所组成,随着温轧温度的提高铁素体晶内剪切带的含量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50℃温轧剪切带的含量最高.剪切带的形成,与Ti和B元素的偏聚密切相关.在350℃...  相似文献   
7.
利用OM、SEM和室温拉伸试验系统研究了冷轧压下率和退火温度对黄铜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压下率和退火温度的增加,H62黄铜晶粒尺寸均逐渐增大,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上升后下降;400℃退火时,α相开始发生再结晶,β相沿α相晶界均匀分布,500℃及以上退火时,α相已完成再结晶,β相将逐渐回溶到α基体中;H62黄铜在56.5%的冷轧压下,600℃退火时能获得最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CCT-AY-Ⅱ型钢板连续退火试验机模拟研究了退火过程中退火温度为840、860、880和900℃时,Nb-Ti系低碳深冲双相钢板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尺寸略有增大,均匀程度增加,同时伸长率、屈服强度、r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880℃时出现峰值;{111}织构占有率逐渐增加,{111}/{100}值渐增,880℃退火时{111}110织构取向分布函数值达到最大,但{111}110与{111}112取向密度差值也较大。  相似文献   
9.
叶洁云  赵征志  张迎晖  齐亮 《钢铁》2015,50(3):78-83
 利用热膨胀仪研究了合金元素硅和铬对C-Si-Mn-Nb系与C-Cr-Mn-Nb系超高强双相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的影响;采用单向拉伸试验,以及OM、SEM和TEM等方法对比研究了2种DP钢的组织性能与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硅元素能够提高[Ac1]和[Ac3]点温度,扩大两相区,促进铁素体相变,并能提高马氏体的回火稳定性,改善其形貌和分布;铬元素的添加导致了奥氏体中碳的分布不均匀,使得马氏体内部同时出现了孪晶与板条状精细结构,而且快冷过程中出现了残余奥氏体和马奥岛组织,部分马氏体会在时效过程中发生分解;两钢的抗拉强度均超过1 000 MPa,伸长率超过15%,且含硅的双相钢各项力学性能均要优于含铬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10.
通过SEM、TEM、XRD和EBSD等技术研究了连续退火工艺对深冲双相(D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冲DP钢热轧板中存在大量的弥散(Nb,Ti)(C,N)等析出粒子,有效固定住C、N间隙原子。连续退火过程中,快速加热,可减少回复阶段变形储能的释放,提高有利再结晶织构的形核率;慢速加热,可促进碳氮化合物的回溶,降低弥散析出相对再结晶织构的不利作用;采用先快速后慢速分段式加热工艺,以再结晶开始温度为分界点,既充分发展深冲织构,又确保双相结构,得到退火板性能为:抗拉强度485 MPa,伸长率超过30%,r值达到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