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43岁。空腹食用西红柿数个后出现上腹部隐痛,继而发展为阵发性痉孪性疼痛,八个月后以上腹部包块就诊。查体:于中上腹部稍偏右可触及一包块,质硬、压疼、活动度大、大小约45mm×55mm。余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取温开水50ml,加入胃B超显像剂10ml,一次口服,即行上腹部B超探查,超声所见:肝、胆、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肺鳞癌组织中 IDO1 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纳入河北医科大学 附属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自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开展手术根治的肺鳞癌患者, 留取患者术中 癌组织标本,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IDO1 的表达情况, 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 肺鳞癌组织 中有 IDO1 蛋白表达, 且临床Ⅱ ~ Ⅲ期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Ⅰ期。 截止随访结束时, 30 例患者中 28 例存 活, 2 例死亡, 疾病稳定 22 例 (73. 3 % ), 疾病进展 8 例 (26. 7 % )。 IDO1 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无进展 生存期 (PFS) 分别为 26 个月和 40 个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高临床分期和低临床分期 PFS 分别为 33 个月和 40 个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IDO1 在肺鳞癌中表达量与临床分期有 关, 临床分期越高表达量越高, 患者预后也越差; IDO1 能指导临床分期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恶性肿瘤鉴别和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五组良、恶性肿瘤患者(肺肿瘤组、乳腺肿瘤组、胃肿瘤组、肝肿瘤组、肠道肿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DNT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五组良、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DNT细胞的差异。结果五组恶性肿瘤组外周血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同种良性肿瘤组,DNT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同种良性肿瘤组。联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DNT细胞检测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2%、92.7%。结论利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DNT细胞联合检测,将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血清D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ELISA法测定50例手术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5d及术后7d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较术前有显著性增高(P〈O.05),尤其是术后1d和术后3d患者血清中两者的增高显著,术后5d、7d开始下降,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可作为监测手术前后机体的免疫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探讨miR-6775-3p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4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DA-MB-453、MDA-MB-468和BT-549中miR-6775-3p的表达水平,选取miR-6775-3p表达水平最低的乳腺癌细胞系过表达miR-6775-3p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同时采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通过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iR-6775-3p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4(cyc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4,CDK4)和CDK6,以及侵袭转移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7和MMP24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RTFQ-PCR结果显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53中miR-6775-3p的表达最低,在MDA-MB-453细胞中转染miR-6775-3p mimics后,miR-6775-3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MDA-MB-453细胞过表达miR-6775-3p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MDA-MB-453细胞过表达miR-6775-3p后,细胞的迁移(P<0.001)和侵袭能力(P<0.01)明显降低。RTF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CDK4、CDK6及MMP17、MMP24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miR-6775-3p可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含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e,AECOPD)诊断的临床意义,为AECOPD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方法 观察组选取符合AECOPD诊断标准患者,对照组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TAT、PAP、D-D 7项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 AECOPD患者血浆中D-D、TAT、PAP的含量与对照组中的D-D、TAT、PAP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显著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在诊治AECOPD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AE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7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及63例COPD急性缓解期患者静脉血,检测凝血三项及D-D、TAT、PAP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凝血三项水平与缓解期患者无明显差异,血浆D-D、TAT、PAP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P均<0.01)。结论 D-D、TAT、PAP在COPD急性加重期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三者水平有助于COPD急性加重期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肺癌患者、肺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三组血清CE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DN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联合检测血清CE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DNT细胞可将肺癌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提高至90.8%、98.9%.结论 利用血清CE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DNT细胞联合检测,将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方法:试验组2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对照组20例急性缓解期患者,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DD、TAT、PAP7项指标。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D-D、TAT、PAP 3项血清指标定量检测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处于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D-D、TAT、PAP 3项血清标记物对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有可能为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过程中抗凝剂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雷秋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282-2283
目的:通过国际标准组织2000年9001标准(ISO9001:2000)贯标建立一套具有检验科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建立一套具有检验科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果:建立一套具有检验科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服务要求。结论: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提高了检验质量,减少了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