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人脑梗死灶周围组织GFAP、CD31的表达 ,探索脑梗死灶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与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E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变化 ,免疫组化技术 (两步法 )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CD31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表达。结果 脑梗死 8h其周围组织GFAP表达开始增加 (P <0 .0 1) ,4~ 5d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1) ,8~ 15d表达达到高峰 (P <0 .0 1) ,以后有所回落 ,19d时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D31阳性反应在脑梗死 8h开始增加 ,4~ 5d其阳性表达数量增多 (P <0 .0 1) ,血管扩张 ,8~ 15d达高峰 (P <0 .0 1) ,见大量新生血管 ,19d时仍比对照组高 (P <0 .0 1)。GFAP与CD31消长规律一致 (Pearsonr =0 .9930 ,P <0 .0 1,R2 =0 .986 0 )。结论 脑梗死后 15d内其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跃 ,并可能促进微血管重建与扩张 ,两者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的双向调节蛋白(AREG)、转录因子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住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接受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AREG、转录因子E2F-1、IL-6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转录因子E2F-1、IL-6的表达,分析影响AREG、转录因子E2F-1、IL-6表达的因素。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IL-6水平,转录因子E2F-1阳性表达率高于结直肠息肉组;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为黏液腺癌、TNM分期为Ⅲ期+Ⅳ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IL-6水平,转录因子E2F-1阳性表达率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型和TNM分期是影响表达的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IL-6水平,转录因子E2F-1阳性表达率较高,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型和TNM分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为胃癌判断预后及多途径治疗提供有效的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胃腺癌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Caveolin-1和cyclin D1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Caveolin-1表达降低、cyclin D1表达增多,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297,P=0.001).结论 Caveolin-1和cyclin D1表达的负向协同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指标,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胃肠外科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潜在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从而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风险。方法收集2016-10至2017-10在我院胃肠外科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包括手术感染发生情况、致病菌特点及发生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手术感染发生情况:对980例患者进行术后调查显示,有72例发生了感染,感染率为7.35%(72/980)。感染者于术后72 h体温均升高至38℃;其中,8例发生手术部位深部间隙感染,64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致病菌特点:对本研究72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出合格菌株共52株,阳性率为72.22%(52/72),其中G-菌38株,占73.08%,G+菌14株,占26.92%;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占比均较高,分别为44.74%和57.14%。(3)发生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目的、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呈明显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严格控制胃肠外科患者的手术条件和手术环境,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争取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脑局灶性缺血后海马神经元损伤与凋亡促进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因脑梗死而死亡的尸检脑标本48例,并按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分为8组,选取因其他疾病死亡(无脑缺血)的尸检脑标本6例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来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应用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及caspase-3 mRNA原位杂交来测定人脑缺血后caspase-3的表达情况;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用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脱失程度反映神经元的受损程度.结果海马CA1区,缺血8 h可检测到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细胞(8.05个/高倍视野),24 h达高峰(24.85个/高倍视野);caspase-3 mRNA原位杂交阳性表达始于4 h(6.75个/高倍视野),16 h达高峰(17.60个/高倍视野);二者均在72 h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缺血24 h可检测到TUNEL阳性细胞,持续至72 h.MAP-2免疫活性下降早在4 h 即可检测到,之后持续下降,至72 h几乎无阳性表达细胞.72 h前,caspase-3 mRNA在TUNEL染色下与时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1(P<0.05);使用MAP-2时与时间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57(P<0.05).4~16 h,受损神经元形态基本正常;24~48 h细胞凋亡特征明显;72 h后,几乎所有神经元形态均呈现严重病理变化.结论人脑局灶性缺血后病灶同侧的海马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形态学变化,其演变规律与凋亡促进因子caspase-3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陈艳昕  刘庆滨  顾涛 《临床荟萃》2012,27(15):1335-1337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是由复杂的网络调控系统组成,其调控紊乱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事件。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因子有:细胞周期素  相似文献   
7.
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 1,Glut-1)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Glut)家族最基本的成员,主要负责细胞的基础代谢,其表达是细胞糖代谢的主要限速步骤,肿瘤细胞中,葡萄糖摄取和糖酵解利用增加,Glut-1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肿瘤的演进及预后有关.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检测120例胃癌中Glut-1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的表达程度及相关性,为判断胃癌预后及肿瘤的多途径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aveolin-1和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为结直肠癌判断预后及多途径治疗提供有效的试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6例结直肠腺癌和正常结肠组织Caveolin-1与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Caveolin-1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降低,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相关。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组织表达增多,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不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Caveolin-1和Survivin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评价结直肠腺癌预后的指标,对结直肠腺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Vasohibin-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2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组),比较两组患者Vasohibin-1、PD-1、SDF-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Vasohibin-1、PD-1、SDF-1表达情况的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的Vaso-hibin-1、PD-1、SDF-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结直肠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为黏液腺癌、Ⅲ~Ⅳ期、肿瘤直径≥5 cm结直肠癌患者的Vasohibin-1、PD-1、SDF-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为管状腺癌、Ⅰ~Ⅱ期、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Vasohibin-1、PD-1、SDF-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Vasohibin-1、PD-1、SDF-1阳性表达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Vasohibin-1、PD-1、SDF-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β-APP在人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人脑缺血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β-APP在2例非脑缺血性损伤(对照组)和46例脑缺血性损伤后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的表达,按发病致死时间分为对照组、缺血2h~6h组、7h~1d组、2d~组、3d~组、4d~组、5~6d组和7d~组。在高倍镜下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β—APP在缺血2h~6h组表达明显,4d~组达高峰;4d以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人脑缺血后β—APP的脑保护作用先增后降,β-APP表达上调有可能加重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