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医药卫生   18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0引言 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来自细胞内或者细胞外的各种各样信号.信号只是个诱因,生理反应是信号作用于细胞的最终结果.相同的信号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可以引发完全不同的生理反应;不同的信号作用于同一种细胞却可以引发出相同的生理反应.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信号有关,信号是细胞一切活动的始作俑者.因此,对信号转导的研究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由于肝炎病毒可以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引起细胞的病变及恶性转化[1],而蛋白酪氨酸激酶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激酶,因此深入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对肝炎病毒的发病机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CD59是补体的细胞膜抑制剂,它通过与C8和C9结合,可达到阻止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组装的目的.而且CD59不影响补体调理素、C3a或C5a的产生.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CD59(soluble forms of CD59,sCD59)对补体相关疾病的治疗作用甚微[1,2].直接将靶向补体抑制物定位至补体相关疾病位点的策略可能提高对补体的抑制效率,同时可以避免由于系统性和长期性补体抑制带来的副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抗体-CD59靶向融合蛋白比非靶向补体抑制物能更有效保护目标细胞[3].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可溶性CR2作为将补体抑制物(CD59)定位至补体相关疾病位置的载体,从而构建一种更有效的靶向补体抑制物,使其只对补体激活位点产生抑制,而不影响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补体调节,为研制炎症相关性疾病新的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阐明低剂量三氧化二砷作用于肝HepG2细胞之后,无机砷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5μmol/L三氧化二砷诱导的HepG2细胞和以生理盐水处理的相同细胞的mRNA进行差异显示分析,研究三氧化二砷诱导人HepG2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HepG2细胞经5μool/L三氧化二砷诱导后。所检测的4096条目的基因中有123条产生差异表达,其中48条基因表达上调,75条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低剂量三氧化二砷诱导肝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无机砷对肝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非结构蛋白5A(NS5A)是一种具有显著反式激活作用的病毒蛋白质。为了探索HCV NS5A病毒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我们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对于转染和未转染的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 NSSA表达质粒peDNA3.1(-)-NSSA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SSH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功能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利用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的搜索和比对,进行电子拼接。根据基因起始密码子的Kozak规则和终止密码子下游保守的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确定新型基因序列。结果 结果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测序证实,命名为NSSATP8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F529369.NSSATP8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449(nt),编码产物由483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 NS5A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NSSATP8筛选与克隆,进一步研究HCV NS5A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对0~18岁不同年龄段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5年6月-2019年12月住院拟行抗病毒治疗的18岁以下的CHB患儿280例,其中学龄前儿童(≤6岁) 157例、学龄儿童(6~12岁) 74例、青少年(12~18岁) 49例。3组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按Matevia评分分为轻度(0≤F 2)、中度(2≤F 3)、重度(F≥3),同时应用FibroScan进行肝脏硬度值(LSM)测量。比较同一肝纤维化程度下3个年龄段儿童LSM的差异,评估年龄对LSM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LSM诊断不同年龄段儿童乙型肝炎显著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的界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轻度肝纤维化患儿186例,学龄前、学龄、青少年3组轻度肝纤维化患儿LSM分别为4. 9(4. 3~5. 6) kPa、5. 5(4. 5~6. 3) kPa、6. 0(5. 4~7. 0) kPa,其中学龄前组与青少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 929,P=0. 003);中度肝纤维化患儿60例,3组中度肝纤维化患儿LSM分别为5. 6(4. 5~6. 5) k Pa、6. 4(5. 4~7. 7) kPa、7. 1(6. 3~8. 0) kPa,其中学龄前组与青少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 517,P=0. 011);重度肝纤维化34例,3组重度肝纤维化患儿LSM分别为8. 3(7. 1~9. 2) kPa、9. 1(8. 5~13. 1) k Pa、11. 1(8. 5~12. 0) kP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 553,P=0. 103)。≤12岁患儿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r=0. 447,P 0. 001)。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界值分别为5. 8 k P、7. 0 kPa,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4(0. 68~0. 80)、0. 94(0. 90~0. 97); 12岁患儿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r=0. 722,P 0. 001),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界值分别为6. 6 kP、8. 0 kPa,AUC分别为0. 82(0. 69~0. 92)、0. 95(0. 85~0. 99)。结论 CHB患儿FibroScan检测值LSM与肝纤维化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指标。LSM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12岁患儿的诊断阈值高于≤12岁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HBV逆转录酶区M204位点单独突变患者与逆转录酶区M204+A181T联合突变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对发生HBV逆转录酶区M204位点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区M204+A181T联合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HBVDNA和ALT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所有患者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逆转录酶区M204位点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区M204+A181T联合突变患者比,后者不会造成HBsAg和HBVDNA水平的下降(P值分别为0.3020和0.5917),也不会引起ALT(P=0.8001)的升高。此外,在核苷(酸)类药物应用方面,前者中单用拉米夫定的比例最高(41.38%),后者中由拉米夫定换用阿德福韦的比例最高(34.15%)。结论 rtM204位点单独突变与rtM204+rtA181T突变患者引起突变的核苷(酸)类药物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但两组病毒学指标的水平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8.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0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成功的一个RNA病毒,属黄病毒科,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目前有1.7亿人感染,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其治疗方案,但是疗效不佳[1-9].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措施.但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只能在人及黑猩猩中繁殖,为研究带来一定困难.HCV是怎样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世界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准确地检测霍乱弧菌,在某地水样泻患者的粪便中分离4株O139霍乱弧菌,经对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血清学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并与O1群霍乱弧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139霍乱弧菌具有O1群同样的生化特性,但不与O1群霍乱弧菌抗血清凝集,仅与O139霍乱弧菌抗血清在玻片上呈强凝集,试管凝集滴度为1:640~1:2560,所有菌株都使鸡红细胞凝集,对羊红细胞溶血的作用可变。所有菌株对霍乱O1群特异的mukherjee's噬菌体有抗性,对O/129多粘菌素B等药物耐药;而对红霉素、环丙氟哌酸等抗生素敏感。O139与O1群霍乱弧菌的不同特征,可作为鉴别的参考依据,但由于观察的菌株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反式激活基因HCTP4基因序列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上游44l bp的DNA序列为启动子序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以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该启动子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CAT3中,构建pCAT3-HCTP4-promoter报告基因表达载体,以该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报告基因编码产物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结果:发现质粒pCAT3-HCTP4-promoter能够指导CAT的表达,吸光度(A值)是pCAT3对照质粒的5倍。结论:本研究克隆的启动子DNA序列具有转录活性,这一结果为研究HCTP4的调节机制,进一步阐明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