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中反复种植失败(RIF)和已生育正常妇女"种植窗"时期(LH+6~LH+9d)子宫内膜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方法选择RIF妇女和正常对照妇女各4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胶内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鉴定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两组之间获得1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6个下调表达,10个上调表达),其中10个参与细胞骨架构成,分别是:波形蛋白、埃兹蛋白、Septin 2蛋白、radixin蛋白、纽蛋白、角蛋白8、角蛋白10、角蛋白18、角蛋白19及肌动蛋白。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种植窗"时期RIF妇女子宫内膜组织存在多个细胞骨架蛋白质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子宫内膜细胞"质膜转换"缺陷和胚胎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s)成虫酸性磷酸酶 (acid phosphatase, AP)进行克隆、表达、生物学特征分析、组织定位及膜抗原/排泄分泌抗原鉴定。方法:对CsA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及明胶酶谱分析。结果:从Cs cDNA文库中筛选出编码AP新基因,全长1 410 bp,重组并由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得到分子量为55 kD的重组蛋白CsAP。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CsAP既是膜抗原又是分泌排泄抗原;免疫组化显示,CsAP荧光显示于成虫的表皮层和肠支,在囊蚴也有显示,在雷蚴和尾蚴未显示荧光;ELISA分析表明CsAP识别华支睾吸虫病人和日本血吸虫病人存在吸虫间的交叉免疫反应,CsAP及粗抗原识别轻、中、重度感染程度华支睾吸虫病人的差别不明显。重组蛋白免疫大鼠后,总IgG抗体滴度于3周达较高峰,抗体效价大于1∶25 600。明胶降解实验表明:CsAP具降解胶原能力。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CsAP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血清诊断价值不理想;CsAP可能既是膜抗原,又是排泄分泌抗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结肠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之间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结肠腺癌相关的蛋白质,筛选结肠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结肠癌患者(伴有腺瘤)的正常黏膜、腺瘤、腺癌组织提取的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分析凝胶图片选择两两间差异表达超过2倍的蛋白质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结肠正常粘膜、腺瘤、腺癌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在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3066、2986和3289,其中两两间表达差异超过2倍的斑点共有31个,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18种蛋白质,包括keratin 8、S100A6、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等。从功能分析,这些差异蛋白与癌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转移等相关。【结论】比较蛋白质组学能较好地提示结肠腺癌与腺瘤及正常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而对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有可能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敏感的血浆分子标志物。方法对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浆和4例正常人血浆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 DIGE)分析,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斑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血浆和正常血浆的胶内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通过分析共鉴定出9种差异蛋白质,包括补体C3、补体C4、载脂蛋白E、泛素化因子等。结论荧光差异双向电泳能够客观地显示糖尿病肾病肾阳虚证血浆与正常血浆之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经鉴定的9种蛋白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中医证型研究提供潜在的血浆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增生性瘢痕的特异蛋白质.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2010年1月至5月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和3例整形外科患者正常躯干皮肤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选择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 - 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点分别为2975和3053,对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24种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有11种,下调蛋白有13种.结论 成功地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鉴定出增生性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差异蛋白质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结直肠腺瘤及早期恶变患者血清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寻找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方法:建立结直肠腺瘤及腺瘤早期恶变患者血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差异蛋白质斑点,切取酶解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鉴定。结果:成功建立结直肠腺瘤及早期恶变患者血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其平均蛋白质点分别为1672±73和1732±46,早期恶变组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质斑点有28个,其中15个下调,13个上升;质谱分析鉴定出23个蛋白质,鉴定率达82.14%;合并重复鉴定的蛋白质,共获得的差异蛋白13种,其中8种为上调蛋白,5种为下调蛋白,分为6类,包括蛋白酶抑制剂、补体系统、免疫球蛋白、角质素、信号转导蛋白及未知蛋白。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能灵敏分析结直肠腺瘤及早期恶变患者血清蛋白质的异常改变,本研究鉴定的蛋白质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刘少军  胡坤华  钟赟 《重庆医学》2018,(8):1009-1011,1015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系统探索洗脱支架药物雷帕霉素损伤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蛋白质谱的变化.方法雷帕霉素处理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HCAECs,进行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分析,MALDI-ToF-ToF质谱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 共发现差异蛋白斑点85个,其中上调49个,下调36个.MALDI-ToF-ToF质谱鉴定出其中的26种,包括内质网蛋白、线粒体蛋白、分子伴侣、结构蛋白和抗氧化蛋白等.结论 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了雷帕霉素损伤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一些特定蛋白质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M)激酶失活诱导神经元凋亡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成熟7 d的小脑颗粒神经元(CGNs)分别用含25 mmol/L KCl(25 K)培养基、5 mmol/L KCl(5 K)培养基和含ATM特异性抑制剂(Ku55933,10μmol/L;Ku60019,15μmol/L)的25 K培养基后进行免疫印迹检测ATM、Caspase3、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或培养8 h后进行Hoechst染色分析。在C6细胞和CGNs中转染ATM和GADD45α特异性siRNA,q-PCR和免疫印迹验证其干扰效率。体外成熟5 d的CGNs通过磷酸钙转染ATM特异性siRNA和pCMVEGFP 48 h后进行Hoechst染色和凋亡分析。体外成熟7 d的CGNs用含ATM特异性抑制剂的25 K培养基培养8 h后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和通路富集分析。体外成熟5 d的CGNs通过磷酸钙转染GADD45α特异性siRNA和pCMV-EGFP 48 h,用含15μmol/L Ku6的25 K培养基处理8 h或5 K培养基处理8 h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与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MH)相关的血清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7例经IFX治疗获得MH的CD患者治疗前(0周,A组)和治疗后(14周,B组)的血清,以及7例未获得MH的CD患者(0周为C组,14周为D组)的血清。采用荧光标记双向差异凝胶电泳的方法,比较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间、A组与C组之间以及B组与D组之间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并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初步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D组之间比较分别存在36、3、10和3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共计存在44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2)上述各组之间的差异斑点分别初步鉴定出17、2、2和15种蛋白质,共计存在19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包括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A-I、补体因子H等。(3)基于STRING数据库绘制了蛋白质网状功能图。结论:IFX治疗获得MH的CD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存在差异,获得MH和未获得MH的患者血清表达谱亦存在差异,其中19种蛋白质有可能成为预测CD患者使用IFX获得MH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和筛选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特异蛋白质。方法: 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和3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双向电泳(2D-DIGE),选择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2 978、2 975和3 053。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我们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差异超过4倍的斑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6种不同蛋白,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达相同的16种蛋白,其中上调蛋白8种,下调蛋白8种;只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有11种不同蛋白,其中上调9种,下调2种;只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有9种不同蛋白,其中上调4种,下调5种。结论: 蛋白质组学较好地显示了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进一步研究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有可能对揭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