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结肠代膀胱术临床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回结肠代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2 5例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除术后 ,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 结果  2 5例中获随访 2 2例 ,随访时间 6~ 3 4个月 ,平均 19.5个月。患者一般于术后 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 ,日间排尿可控率 91% ,1年夜间尿失禁 2 6%。术后 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 (3 86± 75)ml(2 90~ 550ml)、最大尿流率 (12 .5±2 .2 )ml/s、剩余尿量 (2 6± 11)ml ,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输尿管返流 2例 ,无尿道狭窄、输尿管狭窄 ,无高氯性酸中毒 ,肾功能正常。 1例术后 8个月发生肿瘤多处转移 ,余 2 1例无瘤存活。 结论 回结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 ,正位排尿 ,可控性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 ,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2.
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观察(附3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对 36例膀胱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回肠代膀胱术 ,并对术式进行改进。结果 :36例手术时间平均 4 .2h。术后 31例随访 4~ 19个月 ,平均 10 .6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 ,均无瘤生存。患者一般于术后 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 ,日间尿控率为 10 0 % ,术后 3、6、12个月夜间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 2 2 .5 %、11.1%及 6 .2 %。术后 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 (36 0± 30 )ml,最大尿流率 (13.6± 2 .6 )ml/s,剩余尿量 (11.5± 5 .8)ml,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新膀胱造影发现新膀胱呈球形 ,完全位于盆腔 ,未见输尿管反流。B超及IVU检查发现原上尿路积水 4例均明显减轻 ,其余未发现输尿管狭窄和上尿路积水征象。无高氯性酸中毒 ,肾功能正常。结论 :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 ,操作简单 ,创伤轻 ,并发症少 ;新膀胱容量大 ,内压低 ,顺应性好 ,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 ,保持原位排尿 ,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位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正位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应用末段回肠及盲升结肠作贮尿囊行正位膀胱重建术.结果:17例中15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3周自主可控性排尿,日间排尿可控率为93.3%,1年夜间尿失禁22.2%.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336 ml、最大尿流率13.7 ml/s、剩余尿量42 ml,而充盈期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输尿管反流1例,但无尿道、输尿管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正位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内压低,正位排尿,可控性好,且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脊髓前角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以正常大鼠为对照,运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后不同时间脊髓腰4(L4)前角神经元中BDNF及TrkB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正常大鼠L4前角神经元中,BDNF及TrkB的mRNA均存在一定水平的表达;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后7d、14d、1m和2m,BDNF和TrkBm RNA的表达均升高,术后7d达到高峰,14d开始下降;2m时BD-NF 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TrkB mRNA的表达量到2m时虽仍高,但与正常组相比,其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神经元的内源性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均增高,它们可能作为保护性因子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与膀胱排空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于BPH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66名年龄在55岁以上并表现有下尿路症状的BPH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对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和排尿后剩余尿(PVR)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AG值/WFmax和URA/WFmax)与PVR之间的相关性强于AG值和URA。结论:相对膀胱出口梗阻参数能够更好地评价膀胱排空能力,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我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创刊20周年庆典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共叙友谊。借此机会,我代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全体工作人员向到会的各级领导以及对杂志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教授和广大的忠实读者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7.
腰骶脊髓损伤患者肛管直肠功能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骶脊髓损伤患者肛管直肠功能状况。方法以115例腰骶脊髓损伤患者为脊髓损伤组,以22例尿道下裂和血尿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肛管直肠功能。结果脊髓损伤组最大肛管收缩压为(56.7±31.1)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为(87.2±29.2)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行咳嗽动作时,脊髓损伤组31例(27.0%)肛管压力瞬时升高,但之后出现大幅度、持续性下降;在行模拟排便动作时,97例(84.3%)表现为盆底功能紊乱型肛管直肠压力曲线。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在所有受检者均存在,脊髓损伤组诱发持续性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所需直肠气囊容量和直肠感觉阈值分别为(134.8±48.5)ml和(95.9±54.3)ml,对照组分别为(55.9±17.9)ml和(42.3±13.1)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数腰骶脊髓损伤患者不能自主收缩肛门外括约肌,直肠感觉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部分腰骶脊髓损伤患者咳嗽肛管反射通路可能受到损害;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可能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逼尿肌在排尿过程中的收缩能力 ,我们在尿动力学检查中对瓦特因子 (wattsfactor,WF) [1 ,2 ] 的作用意义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下尿路症状患者 5 8例。男 30例 ,女 2 8例。年龄 32~ 78岁。病史和体检证实神经系统无运动、感觉、反射障碍。 5 8例共行 72次压力 流率测定。WF图依据每例患者排尿过程由计算机自动给出。一般选择最大值 (WF max)为代表。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5 8例WF图显示 3种类型 :( 1)正常情况下 ,WF快速增加 ,然后持续上升 ,排尿终止前出现 1个峰值 ,排尿过程中逼…  相似文献   
9.
尿流率测定计是研究下尿路动力学的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迄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1982年开始使用Disa2100型尿流率测定计检查前列腺增生症,现报告如下: 一、尿流率参数变化 1.最大尿流率:最高 31.6ml/sec(这与总排尿量601ml有关),最低4 ml/sec,平均5.1ml/sec。  相似文献   
10.
丝虫寄居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乳糜尿。以往常用胸导管阻塞来解释。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有保留看法,并未定论。我们通过电视淋巴造影、肾蒂淋巴管结扎术中对腹膜后淋巴管的观察及文献学习,认为乳糜尿的发病机理是腹膜后淋巴管曲张所致。 一、胸导管阻塞不会发生乳糜尿 1.胸导管的胸段和颈段有长短不同的侧副径路,连接胸导管的起始部和终末部。2.胸导管与右淋巴管、身体左侧和右侧大淋巴管之间存在侧副径路。3.解剖方法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