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人睾分泌蛋白(human epididymis protein4,HE4)、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6月住院拟行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81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70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资料,计算BMI;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E4和CA125含量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清HE4(Z=-17.613),CA125(Z=-5.327)含量水平,以及BMI(t=2.264)较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肥胖率(49.4%)高于内膜良性病变组(30.0%)(χ~2=5.859,P=0.015);在BMI28.0kg/m~2和BMI≥28.0kg/m~2水平子宫内膜癌组HE4含量均高于内膜良性病变组(Z=-8.026,-12.154,均P0.05),而CA125仅在BMI28.0kg/m~2时子宫内膜癌组高于内膜良性病变组(Z=-7.17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E4,CA125和BMI单独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0.692和0.648;而三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41。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0.79,Youden指数为0.54;均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时的诊断效能。结论 BMI与血清HE4,CA125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效能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性粒细胞是血细胞中寿命最短的终末分化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与其它的血细胞和组织细胞在凋亡的发生机制上有所不同,中性粒细胞从分化成熟开始,就启动它的自发性凋亡程序。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化过程,线粒体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器,也是真核生物能量代谢的中心、凋亡中心,其在中性粒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和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因此,对线粒体途径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雅安地区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一线工人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的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机关工作人员1136人和企业一线工人(企业管理者不列入此组)2477人的空腹血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并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结果:机关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平均水平和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企业一线车间工人(P〈0.01)。结论: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和人们的运动,体力劳动,饮食习惯,工作性质,思想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Ab)与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酶标分析仪及其IgG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CCP-Ab;采用基于速率散射比浊法的BN100特定蛋白仪测定血清RF.结果 130例RF阳性病例RF最大值640.00 IU/ml,最小值20.26 IU/ml,均值95.63 IU/ml;抗CCP-Ab检测RA的特异度较RF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清RF和抗CCP-Ab是RA良好的诊断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雅安市人民医院各临床科室的即时检验(POCT)血糖仪与该院检验科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糖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以确保全院POCT血糖仪检测质量.方法 以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作为参比仪器,各临床科室POCT血糖仪作为比对仪器,选定覆盖血糖高中低浓度水平的标本5份,在2种仪器上同时分别进行测定,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 31台POCT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为0.999~0.997,具有相关性,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34,P〉0.05).根据CLSI对POCT血糖仪检测葡萄糖的比对判断标准要求,分析结果的偏差均在CLSI要求的范围之内.结论 通过比对分析可以得出雅安市人民医院各科室POCT血糖仪在不同的浓度水平下均能达到CLSI对POCT血糖仪的管理要求,可以用于患者血糖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宁  冯星  羊建 《吉林医学》2010,31(23):3825-3826
目的:对拟输血患者3678例在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反应素等输血传染病因子进行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结果:输血前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7%;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5%;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1%;梅毒反应素阳性率为1.6%。结论:输血前检查能作为上述几种病原体流行的信号灯,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提示方向,也是鉴别是否因输血感染疾病的依据,减少输血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检测模式在人群中的分布并初步探询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用酶免法(ELISA)对我院2007年5月~2008年4月间免疫室12,204人份血样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标本中,出现四种常见模式,以HBsAg、抗-HBe、抗-HBc三者阳性(俗称“小三阳”)所占比例最大(53.9%),尤其在20岁以上年龄组中尤其明显(占所有“小三阳”的92.9%)。而HBsAg阴性标本中出现六种常见模式,以五项全阴性和仅抗-HBs阳性最常见(分别占47.8%和47.9%),其余模式均占较小比率。[结论]“小三阳”是乙肝病毒(HBV)在体内转为慢性感染较为稳定的模式,随年龄的增大这种模式所占的百分比率显著增加;各年龄组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乙肝病毒缺乏活缺乏有效的抵抗力,急需要接种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尤其要重视20岁以上的人群,从而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细胞有两种基本的死亡形式,一是主动死亡--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二是被动死亡--坏死.PCD中最常见和研究得最多的是细胞凋亡(apoptosis),其病理学特征表现为核固缩、胞质空泡、胞膜皱折和DNA片断化,它的发生是基因调控、细胞识别和信号传递的综合结果,是一种主动性的细胞自杀过程,这一过程同胚胎发育、肿瘤、免疫应答和炎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坏死则是细胞遭受不利的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细胞死亡,其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膜破损和其他细胞器的结构破坏.细胞凋亡并非是PCD中惟一的细胞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9.
尿液化学分析作为临床快速诊断的重要依据,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从而造成漏诊和误诊。做好其室间质量评价对于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方案,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人乙肝两对半(HBV—M)、前S1(PreS1)及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HBV—M和PreS1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131例慢性乙肝病人的HBV—M检测中,HBsAg(+)、HBeAg(+)、抗-HBc(+)(1.3.5阳性)俗称“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1.4.5阳性)俗称“小三阳”,HBsAg(+)、抗-HBc(+)(1.5阳性)3种典型感染模式为126例,占96.2%;其中72例1.3.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60例和72例,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6.1%,而42例1.4.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12例和28例,阳性率为28.6%和66.7%;在78例PreS1阳性病人中HBV—DNA阳性占68例,其阳性率为87.2%,48例PreS1抗原阴性的病人中HBV—DNA阳性为32例,其阳性率为66.7%。[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M检测“大三阳”模式中PreS1与HBV—DNA均表现高阳性率,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而“小三阳”模式中PreS1阳性率较低,但HBV—DNA仍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在慢性乙肝患者“小三阳”模式中HBV—DNA检测比PreS1检测更有价值(P〈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观察中PreS1阳性和阴性病人均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而,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中HBV—DNA可作为检测“金标准”,而PreS1检测时PreS1阴性的病人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