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医药卫生   39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3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和1例肠神经节缺失导致小肠无功能患者施行亲属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受者HLA配型均有4个以上抗原相合,供肠均取自回肠末端,长度为(150±10)cm,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采取抗凝、改善微循环、输注人白蛋白等措施调控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出血,给予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予头孢三代为主的抗生素、更昔洛韦以及氟康唑预防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并注重对体表易感染部的消毒和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早期给予谷氨酰胺,尽早将营养支持治疗过渡为肠内营养,以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d,1例患者发生肺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控制。1例术后5 d移植肠系膜根部出现血肿,手术清除血肿。2例消化道分泌物及大便中发现真菌生长,给予氟康唑治疗后好转。4例在术后20 d左右均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加大FK506的用量,并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患者,2例获得长期存活,至今分别存活6年8个月和3年2个月,另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35 d因感染死亡。结论小肠移植术后早期的并发症较多,与小肠的生理结构有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成功防治是临床小肠移植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围术期维持活体部分移植小肠血供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兰  王为忠  陈绍洋  吴国胜  宋维亮 《医学争鸣》2002,23(14):1335-1336
目的:探讨围术期维持移植小肠血液灌注的方法,方法:男,18岁,短肠综合征患者,全麻下接受其父亲供给末段回肠150cm,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主期维持出入量平衡,中度等容血液稀释,选用扩血管药,防止血管痉挛,以及抗凝治疗,结果:术的31d脱离肠外营养,至今已术后34mo,未发生移植小肠明显缺血性改变。结论:采用上述方法匀是维持围术期移植小肠血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EGF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道细胞凋亡影响的机理。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AP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开腹翻动胰腺,n=24)、AP组(n=24)及APEGF组(n=24)。APEGF组皮下注射EGF0.1μg·g-1,其余两组动物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次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6h、12h、24h剖杀取材,经心脏取血2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以干纱布吸沾腹水法测量腹水量。从屈氏韧带远侧10cm处开始取2cm空肠,观测空肠组织细胞凋亡;另取10cm空肠,检测空肠粘膜MDA(丙二醛)含量。结果:术后12h及24h,APEGF组动物腹水量显著低于AP组(P<0.05,P<0.01),APEGF组动物血清淀粉酶也显著低于AP组(P<0.05,P<0.01);术后24h,APEGF组动物血浆、空肠组织MDA含量均显著低于AP组;术后12h及24h,空肠粘膜凋亡指数显著低于AP组。结论:EGF能迅速恢复血清淀粉酶正常活性,降低AP大鼠血浆、肠粘膜组织MDA含量,减轻AP所致的肠粘膜细胞凋亡损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移植物细胞因子表达的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探索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细胞因子相关的敏感指标。方法①两例短肠综合症患者接受活体小肠移植术。定期或病情变化时随时行内镜组织学检查并测定受体大鼠移植物sIL-2R、IL-4、IL-6和IFN-γ表达水平。②BN-LEW大鼠部分小肠移植,A组:SBT(n=20);B组:SBT+FK506(2.5mg/kg,n=20),术后第1、4、7、14和30天测定受体大鼠移植物sIL-2R、IL-4、IL-6和IFN-γ水平同时取移植肠黏膜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首例术后67d发生排斥反应,第2例于术后20d和80d分别发生强烈排斥反应。发生排斥反应相应时相均发生IL-2Rα、IFN-γ表达的显著升高,排斥反应控制后IL-2Rα迅速恢复,但IFN-γ仍在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A组大鼠术后第1天始即显示IL-2Rα、IFN-γ和IL-6表达的显著升高,于术后7d达到最高,移植后14d仍在高水平。B组仅术后第1天出现IL-2Rα、IFN-γ和IL-6表达的迅速升高,第4天已恢复至基本正常。结论移植物IL-2Rα、IFN-γ表达的升高与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移植肠处理体会。方法 为1例18岁男性超短肠综合征患放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肠来自患的父亲(44岁),切取供体回肠150cm,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车受体腹主动及及下腔静脉而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子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管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感染和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自由基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择期开腹手术患者64例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各 3 2例 ,同时监测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 DL )、脂质过氧化物(L 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等指标。结果 :冠心病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红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和 ox-L 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且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红血细胞压积与 ox-L DL 间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冠心病组 L PO活性增高 (P<0 .0 5) ,SOD活性降低 (P<0 .0 5)。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的同时 ,伴有 ox-L DL 和 L PO活性增高 ,SOD活性降低 ,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 ox-L DL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和尿囊素预防外科术后腹腔粘连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新  李孟彬  王为忠  施海 《医学争鸣》2006,27(12):1104-1107
目的:对比观察壳聚糖及尿囊素对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并探讨两者合用的协同作用及机理. 方法:成年纯种家兔96只制成粘连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壳聚糖组(B),尿囊素组(C)和壳聚糖 尿囊素联合用药组(D),每组24只. 观察家兔术后一般情况, 并于术后1 wk和2 wk剖腹观察其腹腔粘连情况,按程度分级,切取标本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粘连动物模型建立切实可靠,B,C组和D组粘连等级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效果明显优于B,C组(P<0.05). 病理观察联合用药组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程度均轻于对照组. 结论:术中应用壳聚糖和尿囊素均有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作用,两者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 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 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