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OIT)合并腹膜神经胶质瘤病(G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OIT合并GP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CT示腹盆腔内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术中见肿瘤23.0 cm×12.0 cm×10.0 cm,呈囊实性,有蒂,且与左附件粘连,盆腔、网膜表面布满直径0.1~0.3 cm灰白色小结节。镜下肿瘤由3个胚层分化而成的成熟和未成熟组织组成,含大量神经胶质组织。盆腔、网膜和肿瘤包膜上密集的粟粒样结节,镜下均为成熟的神经胶质组织,边界清楚,无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腹膜神经胶质结节GFAP(+)、S-100(+)和vimentin(+),结节表面被覆的间皮细胞CK(+)。临床行大部分大网膜和肿物切除,术后未予治疗,随访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OIT合并GP罕见,腹膜种植分化成熟的神经胶质提示OIT可能有分化成熟的趋势,其预后好。治疗主要根据OIT的分期及分级,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和/或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icroRNA let-7a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Con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let-7a慢病毒表达质粒的方法,并在造模前7d给予let-7a进行治疗干预.采用自动生化仪分析检测血清ALT变化;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HE染色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let-7a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血清ALT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明显减少(P<0.01,P<0.05).治疗组小鼠生存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let-7a对Con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相关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和IFN-γ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26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Super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9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CD26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26在胃癌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为67.8%(61/90),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0%(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旁正常胃黏膜腺上皮中均不表达;CD26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r=0.248,P=0.015)和pTNM分期(r=0.255,P=0.012)呈正相关。CD26在胃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及间质细胞中均无表达。Kaplan-Meier及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26表达、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pTNM分期为胃癌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和pTNM分期均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细胞中CD26表达、浸润深度并非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D26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作为胃癌侵袭能力、远处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早期诊断及负性预后因子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FGF-2)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BOTs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并与17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1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并检测BOTs组织中CD34的表达。结果:b-FGF在BOTs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4%,而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及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24.0%和77.4%。与BOTs相比,卵巢癌组织中b-F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卵巢肿瘤中b-FGF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FGF阳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高于阴性表达BOTs组织中的MVD(P<0.01)。b-FGF的表达与BOTs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分期、腹腔种植和患者年龄无关(P>0.05)。结论:b-FGF可能参与BOTs新生血管形成,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BOTs的早期诊断、治疗,为判断BOTs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癌中转酮醇酶(transketolase, TKT)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Oncomine和GEO数据库分析TKT基因在结直肠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收集配对结直肠腺癌及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分别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TKT mRNA和蛋白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KT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27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TKT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8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TKT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在常见结直肠癌细胞株中TKT蛋白表达高于FHC细胞株;两种检测与数据库样本分析一致。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92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TKT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TKT高表达与肿瘤直径(P=0.003)、脉管侵犯(P=0.021)、淋巴结转移(P=0.005)及T分期(P=0.007)相关。结论 TKT在结直肠腺癌中呈高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TKT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预后标志物或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温常压纯水法与p H9.0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高温高压法对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表达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病理科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检测的40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用高温常压纯水法(组一)与p H9.0的EDTA高温高压法(组二)进行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情况,并观察两组结果差异。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组一探针定位准确,红绿信号强度适中,亮度较强,背景清晰,视野干净易计数;组二探针信号定位不佳,锐利度明显下降,视野不干净。组一基因扩增阳性率显著高于组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常压纯水法在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中可得到更准确且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claudin-3和β-连环素 (β-catenin)蛋白在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s)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BOTs中claudin-3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17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31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claudin-3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BOTs相比,claudin-3、β-catenin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而在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正常卵巢组织与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claudin-3、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BOTs临床病理分期、腹腔有无种植相关,而与组织学类型、患者年龄无关。claudin-3与β-catenin在BOTs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o.653, P=0.000)。结论 claudin-3与β-catenin在BOT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而独立的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BOTs的早期诊断、治疗,为BOTs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方法 对1例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因孕期体检B超发现胎儿左肾区实质性肿块,遂行妊娠引产术.引产儿左肾及肿块大小为6.5cm×5.5 cm×4.5 cm,切面呈实性为主的囊实性,囊径0.3~1.8 cm,内含淡红色液体;实性区域灰白色,部分区域编织状,质稍韧.镜下肿瘤由一致的梭形细胞构成,大部分区域瘤细胞密集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片状.灶性区域稀疏成疏网状;瘤细胞胞质淡红染,胞核细长,两头稍钝圆,核分裂象常见.部分区域瘤细胞围绕血管旱"血管外皮瘤样".并可见残存"肾组织岛";囊性区域囊壁未见明显内衬上皮.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强( ),SMA部分( ),actin灶性( ),CD10个别( ).电镜显爪梭形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发达,部分可见密斑结构.提示瘤细胞具有肌纤维母细胞的分化特点.结论 先天性中胚层肾瘤较为少见.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无上皮成分,是发生于胎儿及婴幼儿肾的低度恶性病变,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推动《续名医类案》噎膈医案的研究,促进有关理论与经验古为今用,并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全面整理《续名医类案》噎膈医案,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典型病案等方面开展文献研究,总结其理论观点与诊疗特色。[结果] 《续名医类案》认为噎膈是包括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内的疾病,好发于老年人,预后差。病因以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为主。病位在脾胃,但又与肝、肾等脏腑功能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共性与核心病机在于胃气上逆、胃失受纳。临床表现上,以不能纳食、吞咽障碍为特征。诊断上,尤重脉象。治疗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强调精神调摄,擅于应用独特疗法。[结论] 《续名医类案》对于噎膈病证的论述颇具特色,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肝气“升发”寓于“生发”之中,以“生发”替代“升发”更为合理。“生发”与“体嫩”为肝脏的重要生理特性,肝气“生发”为生命气化之“动机”,肝气“体嫩”则反映了肝气易于折损的生理特点。肝脏的“生发”“体嫩”生理特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丰富了肝脏虚证尤其是肝气虚、肝阳虚证的依据,并推动对肝气(阳)虚病机危害性的重新评估与深入认识;②为不可专事“伐肝”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依据;③为补肝气、温肝阳与升提肝气(阳)诸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