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75%,血行播散是其复发转移的主要方式,不仅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而且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肺癌的祖细胞,能够合成分泌SP-D.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不表达SP-D mRNA。Christoph Betz等学者首次提出SP-D mRNA可  相似文献   
2.
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0例,疗效较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痛风诊断依据分类>诊断标准者入选,注意排除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本组病例共160例,均在我院门诊治疗.确诊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性75例,女性5例,年龄25岁~57岁,平均42.69岁±11.38岁,病程6d~18年,平均6.36±3.12年.发病部位以单侧跖趾(指)关节为主,66例,踝关节5例,多关节9例.对照组80例,男性72例,女性8例,年龄27岁~69岁,平均53.77岁±13.43岁,病程5d~20年,平均9.86±6.33年.发病部位也以单侧跖趾(指)关节为主,60例,踝关节7例,多关节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自制复方大黄酊剂治疗褥疮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褥疮多由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是难以避免的临床护理并发症[1].为探讨治疗褥疮更为有效的方法,2002年6月~2003年12月,应用自制大黄酊剂在四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褥疮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考察先天性嗜酒(FH/Wjd)大鼠嗜酒的行为特性。方法采用双瓶(5%或10%乙醇和自来水)自由选择的方法,观察FH/Wjd大鼠的饮酒量、饮水量和乙醇偏爱率,并进一步探讨FH/Wjd大鼠饮酒的昼夜差异性;在乙醇剥夺实验中,研究乙醇剥夺24h对FH/Wjd大鼠饮酒量和乙醇偏爱率的影响;选用固定比率(FR1)实验程序,探讨FH/Wjd大鼠操作性自身饮酒的行为特点。结果在双瓶自由选择饮酒实验中,给予5%乙醇,大鼠的饮酒量为(4.3±0.2)g·kg-1·d-1,饮水量为(20.1±2.3)g·kg-1·d-1,乙醇偏爱率为(82.9±2.0)%;给予10%乙醇,大鼠的饮酒量为(6.4±0.2)g·kg-1·d-1,饮水量为(37.2±2.7)g·kg-1·d-1,乙醇偏爱率为(69.2±2.0)%,与5%乙醇相比较,饮酒量和饮水量显著增大,但乙醇偏爱率明显降低。FH/Wjd大鼠的饮酒行为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饮酒量和乙醇偏爱率均显著高于白天,夜间饮水量虽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FH/Wjd大鼠乙醇剥夺24h,再次给酒后1h的饮酒量增加37.7%,乙醇偏爱率增加22.1%;再次给酒后24h的饮酒量增加15.6%,乙醇偏爱率存在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FH/Wjd大鼠操作性自身饮酒行为训练13d后,连续测试3d,操作性饮酒行为的偏爱率为49%~64%。结论FH/Wjd大鼠具有饮酒量大和乙醇偏爱率高的特点,存在明显的乙醇剥夺效应,并可在短期内建立操作性自身饮酒行为,是一种理想的先天嗜酒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内皮细胞(E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SHR分为4、8、16和20周龄组,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主动脉血管EC和VSMC中ERK1/2和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SHR从8周龄开始血压升高,20周龄组收缩压达到(180±21)mmHg;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RK1/2和TGF-β1在SHR16和SHR20周龄组VSMC和EC中的表达与4周龄组相比增高(P<0.05),且ERK1/2和TGF-β1蛋白积分光密度值与血压呈正相关;ERK1/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SHR16和20周龄组,主动脉中内皮细胞阳性率分别为72.69%和70.14%、VSMC阳性率分别为35.01%和28.54%,明显高于SHR4周龄组(P<0.01);在SHR主动脉中,TGF-β1免疫组化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SHR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ERK1/2和TGF-β1的表达随着血压的增高呈现增加的趋势,推测ERK1/2和TGF-β1相互共同作用参与主动脉血管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与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56例PCOS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PCOS组(22例)和肥胖PCOS组(34例),46例正常妇女分为非肥胖对照组(19例)和肥胖对照组(27例)。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RP浓度。[结果]PCOS组LH、LH/FSH、T、FINS显著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肥胖PCOS组和肥胖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各自的非肥胖组。血清CRP水平与BMI、FINS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PCOS患者不存在慢性亚临床炎症,心血病风险仅限于合并肥胖或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及与磷酸化细胞外调
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ADM治疗组(ADM组)和高血压对照组(SHR组),以WKY
大鼠作为空白对照,ADM组皮下注射ADM(1.0 nmol/kg·d,每周5 d)。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
术,对比观察平均动脉收缩压、肾微小动脉组织学变化和磷酸化ERK1/2表达。结果从8周龄开始,SHR和ADM组血压开始升
高,16和24周龄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WKY组,ADM治疗组24周龄时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非治疗SHR组;在16和24
周龄,SHR组和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明显大于WKY组(P<0.05);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
值的增幅略低于SHR组,其中外径小于40 μm动脉中膜/内径比值在24 周龄时明显小于SHR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
Western blot显示16和24周龄SHR和ADM组大鼠肾脏组织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高于WKY组(P<0.05),24周龄时ADM组
肾脏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低于SHR组(P<0.05)。结论较长时间使用ADM,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
压升高程度,可能通过抑制ERK1/2的磷酸化减轻肾微小动脉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制对大鼠体重、血压、心率等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持续光照组、持续黑暗组及正常光照组,定期监测大鼠动脉血压、心率和体重变化,40d后处死,取心脏和肾脏计算相对重量。结果在实验第10、20和30天,光照组和黑暗组大鼠动脉血压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光照组及黑暗组第40天血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不同处理组间大鼠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雄性大鼠各组间体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10天光照组雄性大鼠平均体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黑暗组和正常组(P<0.05);雌性大鼠光照组及黑暗组第1~10天的平均体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实验第40天后,光照组和黑暗组大鼠心脏和左侧肾脏与体重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异常光照制导致大鼠血压和体重不稳定或异常升高,引起大鼠心脏及肾脏重量异常改变或增加,异常光照制可能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失代偿期大量腹水经严格的限水、限钠及使用利尿剂和补充白蛋白等措施治疗无效者被称为顽固性腹水[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采用腹水超滤加腹腔灌洗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1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6例,均有施行腹腔灌洗、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内回输治疗的适应证,男1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3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IMRT)鼻咽癌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选择11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进行IMRT.其中男性76例,女性35例:年龄22~71岁,中位年龄47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分期标准,Ⅰ期19例.Ⅱ期58例.Ⅲ期32例,Ⅳa期2例。对鼻咽肿瘤计划靶区(PTV)放射治疗至60~65Gy时根据肿瘤退缩情况,缩野加量至70~75Gy。中下颈65~70Gv,锁骨上区52Gy,危及器官剂量在安全限制范围内,脑干、脊髓平均剂量36.5Gv,左、有视神经47.2Gv、43.4Gy,左、右腮腺剂量40.1Gy,39.6Gy,50%腮腺体积平均受照剂量在30Gy以下。结果中位随访期38个月,22例出现局部或淋巴结复发,局部复发率1年、2年分别为5.4%、14.4%。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2%、94.6%和85.6%。急性反应主要以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骨髓抑制和口干为主。口腔黏膜Ⅰ度损伤为22.5%,Ⅱ度、Ⅲ度损伤分别为44.1%、33-3%。骨髓抑制Ⅰ级发生率为31.5%.Ⅱ级3412%.Ⅲ级14.4%。未发现放射性脑损伤后遗症。结论IMRT对于鼻咽癌各区均有较好的剂量分布,局部控制率和2年、3年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且可较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免受照射,IMRT逐渐成为鼻咽癌标7佯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