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 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  相似文献   
2.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眩晕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临床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患者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通过头颈部运动诱发眩晕,在诱发运动前及运动后即刻用彩色多普勒对双侧椎动脉走行、管腔结构、内径、血流速度(PV)和阻力指数(RI)进行测定.作详细记录,比较患者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头颈部运动前后患者组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增加者(55.6±12)cm/s vs(48.6±7.8)cm/s,(65.7±5.4)cm/s vs(52.7±8.7)P<0.05;降低者(62.4±2.8)cm/s vs (52.2±8.6)cm/s,(51.7±13.2)cm/s vs(46.6±3.8)cm/s P<0.05) 血管内径及RI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头颈部运动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人数患者组多于对照组(57/103 vs 10/30,p<0.05),降低的人数患者组少于对照组(20/103 vs 9/30P<0.05).而且椎动脉有变化的血管条数及变化幅度患者组多于对照组,分别为106/206 vs 23/60,P<0.01及(增加者(10±8.7)cm/s vs(4.1±3.29)cm/s ;降低者(10.7±7.4)cm/s vs (5.58±5.3)cm/s P<0.05).(3)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均可以引起眩晕.但减低更易引起眩晕.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2)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血脂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一经诊断,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而应用激素是无菌件股骨头坏死(ANFH)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本研究对2003年以来我院收治的12例SLE合并ANF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脂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微波治疗用于腰椎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术后进行活血化淤、抗炎及微波治疗,每日微波治疗切口1~2次,每次30 min,10次为1疗程;对照组术后进行活血化淤和抗炎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8%、无效率12%,4例伤口超过14d愈合,2例持续疼痛长达l0d.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波治疗腰椎手术后的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只使用活血化淤和抗炎药物的治疗,微波具有止痛、消炎、抗感染和加快切口愈合的作用,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微创手术后再次翻修手术的原因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8年6月34例颈椎病在外院行颈椎前路经皮微创手术后再次来我院行翻修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17评分评价翻修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2年4月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7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23~65岁,平均48.9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颈椎外伤合并C4,5半脱位1例,氟骨症致颈椎管狭窄1例。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左侧4例,右侧3例。分析颈椎手术中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原因、处理过程及预后。结果颈椎前路手术4例,其中2例用环钻减压时偏离中线损伤椎动脉,1例切除椎间盘时刮匙过于偏外损伤椎动脉,1例颈椎外伤患者由于C4,5半脱位造成椎动脉迂曲,减压时冲击式咬骨钳损伤椎动脉。颈椎后路手术3例,其中2例为行C4侧块螺钉固定时钻头偏外损伤椎动脉;1例氟骨症致颈椎管狭窄者在切除寰椎后弓时咬骨钳损伤椎动脉,术中出现椎动脉损伤后,迅速填塞压迫止血并关闭伤口,但术后4周发生迟发性出血,采用椎动脉栓塞止血及颈后路血肿清除术治疗。7例患者均未发生脑梗塞,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头晕。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颈椎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损伤原因与手术失误、解剖变异等有关;采用直接压迫及椎动脉栓塞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患病率因种族、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相差很大,一般在0.3%~2%之间,我国虽无精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据作者及北京、广东的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RA 患病率约为0.27%~0.4%,与几本等亚洲国家报道(0.3%)相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5~55岁最常见,女性发病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结缔组织病皮肤狼疮带试验(LBT)研究证实,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上,它具有肯定价值,阳性率为68.7%,特异性近于100%。其阳性结果与抗ds DNA抗体水平升高、补体C_3水平降低、疾病活动等密切相关,与血清ANA滴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