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评价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5例枕寰枢骨折脱位采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脊髓及颅脑、椎动脉损伤,平均手术时间128min,术中平均失血360ml;随访6~24个月,全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2例颅神经损伤3个月后均恢复了发声和吞咽功能;6个月后所有患者恢复工作。结论应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即刻稳定,是治疗创伤性枕颈区失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患者采用长节段椎弓根钉的治疗效果。方法 行后正中入路,悬空胸腹部,手术以伤椎为中心显露上下各两节椎之椎板及椎间小关节,给予减压、矫形、经椎弓根钉固定和横突间植骨术。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经X线照片和MRI复查,均见旋转,侧方移位和前后方脱位纠正,基本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序列,椎管减压充分,内固定牢靠,经随访:8-24mo,平均16mo,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其中8例患者,双侧股四头肌由术前的Ⅰ级恢复到Ⅲ级。结论 胸腰椎骨折脱位型采用长节段经椎弓根钉USS内固定具有矫形、复位效果好,内固定牢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几种枕颈内固定技术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几种枕颈内固定技术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观察了16例因先天性发育畸形、寰枢椎陈旧性骨折脱位、枕骨髁骨折、寰椎骨折及类风湿性疾病所造成的枕颈接合部不稳的病例,在实施枕颈区减压和融合的同时分别应用四种枕颈内固定技术(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弓根螺钉系统、枕颈CD系统、Cervifix系统、Luque环)进行固定,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 术中2例在置入枕骨螺钉时出现脑脊液漏,但无明显颅脑症状,1例术后脊髓损伤加重,1例神经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11例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神经功能改善率达84.6%,术后9个月随访15例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等现象.结论 在行枕颈融合的同时辅以枕颈内固定有利于枕颈区稳定性重建、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提高融合率;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强的力学优势,是实施枕颈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单侧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优势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利用单侧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60例.按Gustilo分型:Ⅰ型9例,Ⅱ型26例,ⅢA 16例,ⅢB 9例.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4例皮下感染,60例均达骨性愈合,无一例骨不连及再次骨折发生.结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创伤小,感染率低,应力遮挡小,骨折愈合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 方法 采用新鲜成年家猪L2~5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行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以及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在8个压缩点分别对标本施加400N的前屈压缩、后伸压缩、左/右侧弯压缩、左/右侧前压缩、左/右侧后压缩载荷。通过Optotrak测量脊柱三维运动,计算L3~4椎间盘前缘高度变化。测试状态包括:完整状态,损伤状态下5.5 mm钛棒固定、3.0 mm钛棒固定、滑动棒固定、球窝连接固定。 结果 在前屈、侧弯、侧前压缩方向上,完整状态与各固定组间的抗压缩能力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在后伸压缩方向上,3.0 mm棒固定组的压缩高度与完整状态、5.5mm固定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间的压缩高度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后压缩上,损伤状态下各器械固定组均与完整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0 mm固定组与球窝连接组之间的压缩高度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柔性及动态固定后脊柱的抗压缩性能都得到提高。滑动棒固定整体上取得了与传统坚强固定相当的抗压缩性能。球窝连接固定在侧前或前屈压缩时抗压缩性能较差,但在后伸和侧后压缩上较好。细棒固定在后伸及侧后压缩方向上抗压缩性能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8.
枢椎椎弓峡部引导下寰椎椎弓根置钉的CT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枢椎椎弓峡部引导下实施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8例成人寰枢椎行三维CT重建,取枢椎椎弓峡部内上缘与寰椎的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正中线至寰椎椎弓根内壁、外壁及枢椎椎弓峡部内壁、外壁的距离,分别为L1、D1、L2、D2;0°内倾角置钉时,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确立最内侧进钉点A和最外侧进钉点B,减去螺钉半径1.75mm,A、B点至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的距离分别为(L1-L2+1.75mm)、(D1-L2-1.75mm),寰椎后弓上置钉时螺钉允许的最大内倾角与最大外倾角大致相等时的点为最佳进钉点(M点),记录M点至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水平间距。自2004年3月~2009年3月对29例患者采用以枢椎椎弓峡部为标志实施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4例,横韧带损伤并寰椎前脱位5例。观察手术过程中与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结果:0°内倾角置钉时,CT测量最内侧进钉点A、最外侧进钉点B、最佳进钉点M至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的水平间距分别为4.22±0.54mm、8.66±0.73mm、5.79±0.63mm。临床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58枚,术中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均得到良好显露,未出现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脊髓、C2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复查显示所有寰椎椎弓根螺钉均未误入椎管或椎动脉孔,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水平间距为5.45±0.82mm,与术前M点测量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纠正寰椎旋转移位后,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作为解剖参照,寰椎椎弓根存在一定的置钉安全区间,利用该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T11~L2)爆裂性骨折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手术操作复杂,并发症相对较多。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脊柱前路手术是近年发展的一项微创技术,将传统前路技术和胸腔镜锁孑L技术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本院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用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7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柔性和动态固定方式对枕颈区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颈区Oc~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状态:(1)完整状态;(2)损伤状态:齿状突II型骨折加寰枕关节囊损伤;(3)坚强固定:C1、C2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C3侧块螺钉,直径3.5 mm钛棒连接;(4)柔性固定:直径2.0 mm钛棒连接;(5)C1用2枚转动钉固定;(6)C1、C2用4枚转动钉固定;(7)C1、C2、C3用6枚转动钉固定。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1.5 Nm的纯力偶矩,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分析枕颈区Oc~C3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 结果 直径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均大于坚强固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坚强固定比较,在 C1、C2采用2~4枚转动钉固定,在各方向上运动范围相当(P>0.05)。 C1、C2、C3使用6枚转动钉固定仅在旋转方向上明显增加了Oc~C3运动范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不同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 结论 枕颈区Oc~C3节段,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各方向的稳定性均弱于坚强固定。在C1、C2采用2~4枚转动钉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C1、C2、C3采用6枚转动钉固定,仅在旋转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