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和998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20年逐小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主要致灾因子,计算了暴雨洪涝孕灾环境指标,完成了辽宁省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洪涝高危险性地区主要位于丹东;暴雨洪涝灾害人口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沈阳和大连市区;经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大连和盘锦市区;水稻、玉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锦州、盘锦和丹东。利用辽宁省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数据对2022年7月28—29日的暴雨过程灾害风险进行了预评估,发现暴雨灾害危险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朝阳、葫芦岛以及辽宁中部。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经济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水稻和玉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沈阳、铁岭和朝阳北部等地区。预计高风险区主要影响人口约为449万人,经济损失约为1432万元,受影响的水稻面积约为1.028万公顷、玉米面积约为1.798万公顷。通过灾后效果检验,发现预评估模型效果良好,可在实际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业务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日本学者新发现的《经方小品》卷子抄本残卷及该书现存于中、日医药典籍中的逸文,较详细地探讨了《经方小品》的内容、学术渊源及在晋唐医学中的地位;并考证了该书在中国流传和亡佚原因及东传日本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中等分辨率模式BCC-CSM2-MR开展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预估数据,采用双线性插值、趋势分析、偏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全球升温1.5℃和2.0℃辽河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升温1.5℃辽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增幅随排放情景的升高而增大,SSP5-8.5排放情景下增幅达5.82%。全球升温2.0℃辽河流域年和四季降水均为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幅明显;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降水量均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辽宁西部地区降水增幅较为显著,超过15%。不同排放情景下辽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均为增加趋势,日降水强度、强降水日数、强降水比例增长显著;随排放情景升高,极端降水指数增长速率增大,SSP5-8.5情景下的增长速率为SSP2-4.5情景下的两倍以上。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降水强度、强降水日数、强降水比例、强降水阈值、最长连续湿日数、最大十日降水量将达11.66 mm/d、15.15 d、59.08%、32.94 mm、9.69 d、201.29 mm,较基准期增加5.58 mm/d、5.15 d、37.08%、10.15 mm...  相似文献   
4.
1961 - 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降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近57年(1961 - 2017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12月, 小雪和中雪最多出现在11月或12月, 大雪和暴雪在冬末春初出现概率最高。降雪分布为山地大于平原, 平原地区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减少, 降雪高值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降雪强度中心位于长白山区和辽宁中部平原地区。年、 秋季、 冬季、 春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分别为4.7%、 7.0%、 84.4%和7.6%; 辽宁省西部山区和南部大连地区日最大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比例最高, 最长连续降雪日数在2 d以下, 降雪较高纬度地区更为集中。近57年降雪量和降雪强度分别以1.93 mm?(10a)-1和0.11 mm?d-1?(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 降雪日数以2.08 d?(10a)-1速率显著减少; 降雪量增加主要表现为各等级降雪量的增加, 降雪日数减少主要是微量和小雪日数的减少, 降雪强度增加主要为大雪和暴雪降雪强度的增加。年、 秋季和冬季降雪量占同期降水量比例平均每10年增加0.36%、 0.48%和0.45%, 春季以0.11%?(10a)-1的速率减少。中雪、 大雪和暴雪对降雪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减少; 1987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突变后, 微量降雪日数和暴雪日数、 小雪降雪量贡献率改变显著。就区域平均而言, 2001 - 2017年的降雪量较1961 - 1980年增加了27.8%, 降雪日数减少了22.4%。  相似文献   
5.
云南GNSS时间序列共模分量提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伟  李经纬 《地震研究》2021,44(1):56-63
针对共模分量的精确获取问题,以2011—2018年云南31个GNSS连续站垂向时间序列为基础,选用区域叠加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得到共模分量的主要成分,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1)由于云南垂向非线性运动空间一致性较好(测站间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88),两种方法得到的共模分量较为一致;(2)两种方法提取得到的共模分量与全球水文负荷和大气负荷模型给出的位移时间序列接近(相关系数均为0.9),说明共模分量的主要成分为地表负荷变化引发的地壳垂向非构造运动;(3)共模分量不能用周期模型完全表示,还包含了年际间的运动差异等信息;(4)两种方法的空间滤波效果非常接近(WRMS减速比平均值都为0.70),测站的空间滤波效果与测站间相关系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由于区域叠加法对测站数据完整率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当测站较少或者数据缺失较多时,采用区域叠加法;在测站较多且数据完整率较高时,建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的模型不能满足新疆地区加权平均温度的高精度应用问题,该文讨论了几种常用计算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利用新疆地区8个探空站2004—2014年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新疆地区的加权平均温度区域模型。经过与其他已研究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WRF)模式拟合气象元素值对各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文所建立的对流层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更适应于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东北冷涡气候研究角度,回顾和总结了东北冷涡在定义、主客观识别方法、气候特征、分类研究、影响因子、气候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东北冷涡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识别与量化是东北冷涡气候研究的基础,客观识别结果的对比分析及其技术的完善是未来冷涡识别研究的重点。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别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异常成因及气候影响等,深入探究东北冷涡与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科学客观的定量化预测,可为东北区域气候异常成因诊断和预测提供更精细、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胶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金矿集区, 其中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分布较为广泛, 是最主要的金赋矿围岩。旧店金矿床位于胶北隆起与胶莱盆地的交界处, 是招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为其主要的赋矿岩体, 对其岩石成因进行研究, 可以为探究金成矿作用提供线索和约束。本文对旧店金矿床周围两处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60.1±1.1Ma、160.4±0.7Ma、161±0.4Ma和162.2±0.9Ma, 表明旧店金矿床区域内在晚侏罗世存在较强的岩浆作用。εHf(t)值为-31.9~-20.8, 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996~2516Ma, 表明其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 同时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与地幔物质加入和新生地壳产生的岩浆热事件相对应, 因此旧店金矿床的围岩可能由古老镁铁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生。研究认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可能促使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成矿物质活化, 同时岩体发育广泛的断裂为矿床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围岩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层次聚类方法对1979-2016年中国东北夏季259次极端高温事件爆发当天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聚类分型,并讨论了不同类型极端高温事件的环流演变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可分为3类,即西风型、阻塞型和波列型;这3类高温事件在1979-2016年分别发生了 113、89和...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生前后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段地区境内外的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资料,以优化后的BERNESE解算策略进行数据解算,通过同震位移场分析、典型基线的时间序列分析、速度场动态变化分析等多种手段分析地震发生前后的地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并没有完全释放应力积累能量,震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并未减缓,该区域构造应力积累仍处于较高水平,震情形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