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67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  施永生  张梅 《云南化工》2007,34(1):44-46
根据不同成分的水样中细菌再生长情况,研究了水中磷对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作用。结果显示,在测试水样中添加1 mg/L的NaAc后,细菌总数增加了100%-187%;在水样中添加15μg/L的NaH2PO4后,细菌总数增加了180%-203%。随水样中PO43-P含量的增加,细菌数目也在逐渐增加,但当水中PO43-P的含量大于等于5μg/L时,细菌已无明显增长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磷和碳一样也是水中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并且对于该水样当PO43-P的含量为2μg/L—5μg/L之间的某个值时,磷的限制作用将会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全面综述,包括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方法等,并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性质、特点等.  相似文献   
3.
以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路雨水管道设计为例,讨论了SWMM的应用。采用芝加哥暴雨模型,将管段流量的模拟结果与径流系数法比较,对管道的设计管径做出调整。在较大重现期情况下,对设计管网进行模拟复核。结果显示,SWMM模型可以为计算雨水设计流量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该应用说明SWMM能为雨水管道的设计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污泥调理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污泥调理中常用的化学调理剂及其各自的优缺点,着重介绍了因具有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独特的性质而倍受人们的关注的生物絮凝剂。  相似文献   
5.
生活污水浊度与化学需氧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用三种不同的生活污水,对其浊度和CODCr进行测定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污水浊度低时,CODCr也低;当污水浊度高时,CODCr也高,这三种污水各自的浊度和CODCr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这样便可用易于测定的浊度来间接反映污水的CODCr和BOD5,从而判断污水的污染程度和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管式混合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高浊度水絮凝特点的技术。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扩散式和Komax静态式2种管道混合器,其混合效果各有优缺点。提出了一种针对Komax静态式管道混合器内板片安装角度的改造方案,该方案综合了2种混合器的优点,在保证有足够混合时间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GT值,从而在高浊度水的混合过程中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给出了针对不同管径,板片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云南巍山县城原水输水管多为大高差重力有压流输水,阐述了原水输水管道改扩建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现状输水管存在的问题、线路选择、安全防护措施、管径确定等设计内容,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永生  周明  王琳 《给水排水》2006,32(6):48-50
就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硒(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硒(Ⅵ)时,当原水硒(Ⅵ)为100μg/L,硒(Ⅵ)的去除率可达96%以上,出水硒浓度完全满足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对硒含量的规定。采用离子交换法除硒(Ⅵ)具有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技术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施永生 《给水排水》2000,26(11):21-23
探讨了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实现亚硝酸型生物脱氮的途径 ,并结合典型工艺讨论了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利用生物膜内所具有的A/O环境,针对DO浓度对生物膜法同步脱氮效果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DO为2.5 mg/L时SND脱氮效果达最佳,TN去除率近70%;DO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物膜内部DO浓度梯度的形成,合理控制DO浓度,对生物膜法同步脱氮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