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数理化   9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包含SET结构域的核受体结合蛋白1(NSD1)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它能够特异性的甲基化组蛋白H3赖氨酸第36位(H3K36).异常表达的NSD1主要发现于Sotos综合症患者体内,但它同样也能导致其他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靶向组蛋白甲基转移酶DOT1L和EZH2的小分子抑制剂报道,然而,靶向NSD1的化学探针分子尚未被发现.本文使用基于片段的核磁共振(NMR)筛选方法寻找到3个以NSD1蛋白作为靶点的苗头化合物,利用化学位移扰动分析技术测定了这些化合物与NSD1的结合亲和力.另外,利用分子对接方法选择获得苗头化合物与NSD1蛋白的最可能的结合模型.结果显示苗头化合物1结合于NSD1天然底物S-腺苷酸甲硫氨酸(SAM)的结合口袋中.我们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以结构为指导的从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的衍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阮科  高佳  马荣声 《波谱学杂志》2012,29(2):163-181
基于片段的药物筛选与设计在过去10年开始出现并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数十种基于片段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测试期. 源于靶标蛋白和小分子片段本质上的弱相互作用,现代核磁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该文简略介绍了核磁片段筛选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概念,包括靶标蛋白的选择、片段库的设计、质量控制和重要的核磁筛选技术. 在后续的基于片段的先导化合物发现阶段,阐述了核磁新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化学位移扰动、分子间NOE、残留偶极耦合和顺磁标记等方法,以及这些新技术在靶标/配基复合体结构研究中的实际应用,穿插演示了片段组装的基本思路和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3.
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界面张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科  张翎  汤皎宁  肖进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2):1451-1455
用旋转滴法测定了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双水相界面张力, 研究了双水相界面张力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总浓度、外加无机盐及温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 双水相界面张力在一定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时属于超低界面张力范围. 观察到三种界面张力曲线类型, 第一类为摩尔比1:1 的两边的两条曲线, 界面张力随过剩表面活性剂组分的比例增加而降低; 第二类为一条跨过摩尔比1:1的马鞍型曲线; 第三类为位于摩尔比1:1的一边的一条马鞍型曲线. 界面张力曲线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包括亲水基类型、疏水链长度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包含SET结构域的核受体结合蛋白1(NSD1)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它能够特异性的甲基化组蛋白H3赖氨酸第36位(H3K36).异常表达的NSD1主要发现于Sotos综合症患者体内,但它同样也能导致其他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目前已有靶向组蛋白甲基转移酶DOT1L和EZH2的小分子抑制剂报道,然而,靶向NSD1的化学探针分子尚未被发现.本文使用基于片段的核磁共振(NMR)筛选方法寻找到3个以NSD1蛋白作为靶点的苗头化合物,利用化学位移扰动分析技术测定了这些化合物与NSD1的结合亲和力.另外,利用分子对接方法选择获得苗头化合物与NSD1蛋白的最可能的结合模型.结果显示苗头化合物1结合于NSD1天然底物S-腺苷酸甲硫氨酸(SAM)的结合口袋中.我们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以结构为指导的从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的衍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胶束催化的假相理论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科  赵振国  马季铭 《化学通报》2000,63(12):18-25,11
介绍并比较了胶束催化的理论模型:假阳离子交换(Pseudophase ion exchange,PIE)模型和Poisson-Boltzemann方程(PBE)模型,PIE模型通过计算各反应物在两相间的分配,成功地解释了总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1随各参数的变化和胶束表面的反离子竞争结合。PBE模型完善了PIE模型,考虑了胶束的尺寸和分布,胶束与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和其它特殊作用,可解释一些PIE模型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界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是指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在一定浓度及混合比 范围内,自发分离形成的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前文报道了将其作为一种新型萃取 体系,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目前有关其相行为、化学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分 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未见两相之间界面化学性质研究的报道。表面活性剂双水 相的形成是一种奇特的相分离现象,两个稀水溶液(含水量可高达99%以上)互不 相溶、平衡共存,其界面结构和界面张力必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阮科  赵振国  马季铭 《化学通报》2001,64(11):701-706
介绍了吸附胶团的结构特点、影响吸附胶团催化的一些因素和在固体表面上的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催化作用。吸附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形成的缔合结构,它可以是吸附单层、双层、半球形、球形等。吸附胶团和利用接枝等技术在固体表面形成的不溶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某些反应起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反应产率并使反应产物分离变得容易,这将使胶团催化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阮科  赵振国  马季铭 《化学学报》2001,59(11):1883-1887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胶团对2,4-二硝基氯苯(DNCB)碱性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1)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六烷基溴化吡啶(CPB)混合溶液中DNCB水解一级速率常数k1与混合胶团中CTAB或CPB的摩尔分数有直线关系,表面活性剂形成理想的混合胶团。(2)辛基三甲基省化铵(OTAB)与CTAB,CPB的cmc值相差很大,在它们的混合胶团中OTAB含量极少,DNCB水解k1与CPB/OTAB混合胶团中CPB摩尔分数的关系与直线呈负偏差。(3)在CTAB(或CPB)与OTAB混合体系中OTAB起溴盐作用,使催化活性降低。用假相离子交换(PIE)模型对所得结果给出了定量的处理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小分子有机添加物对胶团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胶团对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2],在影响胶团催化的诸因素中,有机添加物的影响很受重视,这是因为有机物的加入既可能改变介质的性质,也可能对胶团的结构,大小,电性质产生影响,至今对添加有机物影响的研究大多为定性描述,缺少定量处理的结果,本文初步研究了小分子有机添加物异丙醇(i-PrOH),叔丁醇(t-BuOH),异戊醇(i-PeoH)和苯甲醛(PhCHO)对2-4-二硝基氯苯(DNCB)在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阳离子胶团训与NaOH反应的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1 的影响,应用假相离子交换(PIE)模型的基本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处理,并用胶团结构的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