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数理化   3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设计并建立了彩色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Color SPRI, CSPRI)实验系统, 并结合利用自己编制的软件开展了相关研究, 成功地观测到溶液和蛋白点阵的彩色图像. 这些结果显示, CSPRI有可能成为生物分子微点阵(或生物芯片)的一种新型的彩色显示手段.  相似文献   
2.
计算了4种α-取代丙酸酯衍生物在β-环糊精衍生物气相色谱固定相上手性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对手性拆分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的容量因子、手性选择因子和分离度都在逐渐降低。热力学参数表明,4种α-取代丙酸酯在固定相上的色谱保留及手性识别都为焓驱动过程,氢键力没有在手性识别中起到决定作用,而样品的母体结构和取代基团的性质则对手性识别有较大的影响。样品在固定相上的手性分离效率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对映异构体与固定相之间作用力的能量差异。  相似文献   
3.
申刚义  高妍  张爱芹  刘佳  白羽 《分析测试学报》2015,34(10):1195-1199
以人血清白蛋白为识别主体,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实时研究了其与5种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实验结果显示,每种氨基酸分子的L-和D-型异构体在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动力学差异。动力学数据分析表明,虽然各种氨基酸的L-和D-型异构体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速率常数、解离速率常数无统一规律,但在解离平衡常数或结合平衡常数上有一致性。每种氨基酸的L-型异构体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亲和力均大于D-型,这表明人血清白蛋白在与氨基酸对映异构体作用的过程中基于手性识别作用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混胺组分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菊香  申刚  邢志娜 《分析化学》2004,32(4):459-463
研究了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混胺组分三乙胺和二甲苯胺含量的方法。对波长范围的选择和基线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用偏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三乙胺和二甲苯胺的校正模型。将近红外法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光谱测量的重复性进行了考察,对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试样恒温的条件下,近红外光谱分析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5.
CCD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测定红烟硝酸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化学计量学角度研究了CCD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无机物领域分析中的应用。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红烟硝酸的密度、水分含量等五项指标的快速测定模型,验证了近红外光谱测定红烟硝酸各项指标的可靠性。试验证明,CCD近红外光谱方法具有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使用样品量少、可以在线分析等优点,可以用于无机物的常规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石墨烯优良的物化性能,利用层层组装法将氧化石墨烯修饰于石英毛细管内壁,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基质的毛细管电色谱,通过电渗流、拉曼光谱等对其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基于离子键合法将胰蛋白酶固定于毛细管电色谱柱头,制备胰蛋白酶微反应器。两者结合构成毛细管电色谱胰蛋白酶微反应器。实验结果显示,氧化石墨烯作为基质既可提高样品的分离效率,还能促进胰蛋白酶的催化性能。氧化石墨烯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对N-苯甲酰-L-精氨酸乙酯盐酸盐(BAEE)和N-苯甲酰-L-精氨酸(BA)混合物的分离度从裸毛细管的3.70提升至4.71,而其固定化酶活性(米氏常数K_m=1.10 mmol/L,最大反应速率V_(max)=0.32 mmol·L~(-1)·s~(-1))也明显优于裸毛细管(K_m=109.77 mmol/L,V_(max)=0.000 46 mmol·L~(-1)·s~(-1))。利用所制备的微反应器从10种中药材中筛选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成分的药材,结果发现三七和大黄中均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申刚义  杨新玲  凌云 《化学通报》2003,66(4):235-240,261
桥联β-环糊精(bridged β-cyclodextrins)作为典型的新型超分子化合物,表现出独特的包结行为。近年来在人工仿酶、分子识别、药物载体及色谱分离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从合成角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桥联环糊精的合成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吡啶类β-环糊精衍生物为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对3种含2个手性中心的拟除虫菊酸衍生物——2,2-二甲基-3-甲酰基-环丙烷羧酸甲酯、菊酸甲酯和二氯菊酸甲酯,进行了色谱分离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这3种拟除虫菊酸甲酯在同一根色谱柱上均获得较好的手性拆分结果。同时,利用热力学方法探讨了色谱分离机理,证明3种拟除虫菊酸甲酯在固定相上的色谱保留及手性识别均为焓驱动过程,且存在熵焓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9.
环糊精(Cyclodextrin,CD)因其独特的结构能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体系,从而产生手性识别,已经成为选择性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手性固定相[1-3].除了常见的烷基化和酰基化衍生外,探索在CD分子上引入新的取代功能基团,合成更为有效的CD衍生物仍是目前手性固定相研究的重点[4-6].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酶微反应器是将生物分子固定技术与生化微反应相结合制备的一种固定化催化装置。这种微型化的反应系统由于兼具固定化酶的特异性催化、可重复利用及微分析的低消耗、易分离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如蛋白质组学、酶抑制剂的筛选、生物催化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性能与其制作方法关系密切。本文着重从酶与固定化载体结合方式的角度,对近年来固定化酶微反应器的各种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重点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