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数理化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应用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微分电容法研究了0.1 mol•L-1 KClO4和0.1 mol•L-1 KCl碱性化溶液(pH 10)中, 异烟酸(INA)在Au电极表面的吸附取向和结构. 结果表明: -0.5~0.2 V (vs. SCE)间INA阴离子(INA)通过其羧酸根上的两个氧原子垂直吸附在Au电极表面; 特性吸附Cl对上述吸附结构无实质影响. 进一步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测试表明即使在-0.8~-0.5 V, 极少量吸附的INA很可能仍维持上述基本构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氨基硅烷自组装分子对玻璃表面进行修饰; 借助喷墨打印技术, 按照设计好的线路图形把引发化学镀的催化剂“墨水”喷射在上述修饰表面上. 由于自组装分子具有朝向面外的氨基末端能吸附作为催化剂的溶胶或离子, 因而可以起到“有机浆糊”的作用, 使图形化的催化剂层固定在表面上以充当模板, 由于化学镀只在催化剂模板上发生, 从而可获得与设计一致的, 且与基底牢固结合的金属沉积图形. 将该方法拓展应用到玻璃基底上, 着重优化自组装条件, 提高了结合力, 首次实现了玻璃表面上包括金、铜以及镍硼合金在内的多种金属直接成型.  相似文献   
3.
在旋涂有球状纳米TiO2薄膜的导电玻璃(ITO)基底上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电沉积RuO2作为电催化还原CO2的阴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了RuO2/TiO2纳米薄膜的形貌,并应用近稳态电位扫描法和计时电流法(i~t)研究了薄膜的电催化CO2性能.结果表明所构建的RuO2/TiO2薄膜中纳米粒子大小均匀、排列致密,且较传统热分解法所得催化剂有更好的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钯镍合金薄膜电极上甲酸电氧化-去合金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PdC l2、N iSO4和乙二胺的弱碱性镀液中,于Au电极上用恒电位电沉积Pd-N i合金薄膜,后经酸性溶液中循环伏安法处理,得到去合金化的Pd-N i电极.扫描电镜以及电化学测试表明,去合金化处理使Pd-N i镀膜表面微观粗糙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ICP-AES和XPS分析证实合金表层N i的优先溶出造成Pd的富集.去合金化处理的Pd-N i电极电催化氧化甲酸的活性明显优于未处理的Pd-N i电极和多晶Pd电极.  相似文献   
5.
李巧霞a  王金意a  徐群杰b  蔡文斌  a 《化学学报》2008,66(20):2302-2304
采用自发沉积法在Ru膜上生成超薄Pt层(简称Ru/Pt膜), 即在开路状态下将电化学还原后的Ru膜浸于除去氧的H2PtCl6溶液中进行自发沉积. 电化学伏安法测量表明, 随着电还原-自发沉积循环次数的增加, 该Ru/Pt膜电极所含Pt组分增加, 且CO吸附层的电氧化峰电位较Pt膜电极上的明显负移. 应用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法(ATR-SEIRAS)可轻易检测到在该膜电极Pt和Ru位上吸附CO的振动谱峰. 所制Ru/Pt膜电极不仅对CO的电催化氧化具有协同效应, 还可应用于现场ATR-SEIRAS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