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数理化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类新型杂环聚芳酰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二氮杂萘类双酚 4 (4 羟基苯基 ) 2 ,3 二氮杂萘 1 酮 (DHPZ)与对氯苯腈反应制得二腈化合物 ,进一步水解为二酸 .以此新型二酸与不同二胺聚合制得的聚芳酰胺均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 ,其Tg 在 2 91~318℃ ,且易溶于极性非质子溶剂中 .聚合物的特性粘数为 1 17~ 1 5 0dL g(2 5℃ ,0 5 %inNMP) ,对所得聚酰胺进行性能研究 ,其拉伸强度为 71~ 86MPa ,断裂伸长率为 8%~ 13% ,拉伸模量为 0 86~ 1 0 2GPa ,电阻系数数量级为 10 1 4~ 10  相似文献   
2.
在pH 2.0~3.0的B-R缓冲介质中,对乙酰基偶氮羧(p-ACA)与铈(Ⅲ)生成蓝色配合物,其吸收峰在727nm处,而显色剂本身吸收峰在577nm处,对比度达150mm。在此显色体系中加入人血清白蛋白(HSA)时,发生消光反应,呈现在波长727nm处吸光度的减弱。试验表明:HSA的质量浓度在10~120mg·L-1范围内与相应的吸光度减弱程度(ΔA)之间呈线性关系。显色体系对HSA的表观摩尔吸光率为5.14×105L·mol-1·cm-1。加入TX-100使该体系的灵敏度提高45%。应用上述方法测定了3份人血清样品中HSA的含量,测定值与考马斯亮蓝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 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H、△S和△G的值分别为-116.86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4.
聚酰胺酰亚胺 (PAI)是一类已商业化的耐热高分子材料 ,具有与聚酰亚胺类似的耐热性能 ,但是改善了聚酰亚胺的溶解性、可加工性能 ,因此进一步开发综合性能优异、加工性能好的聚芳酰胺酰亚胺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1~ 3 ] .PAI的经典制备方法为 :( 1 )偏苯三酸酰氯与芳香二胺的聚合反应 ;( 2 )含酰亚胺环的偏苯酸和异氰酸酯反应 .近年来聚酰胺酰亚胺又开发了以下途径制备 :( 1 )含亚胺环的二酸与芳香二胺一步缩聚反应 ;( 2 )含亚胺环的芳香二卤代物与二胺的催化羰基化反应等[4~ 6] .本研究组近期合成了一种新型芳香二胺 ,并合成了耐…  相似文献   
5.
苯取代杂萘联苯型聚芳酰胺的合成与表征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合成了一种新型苯基取代芳香二胺双 (4 胺基苯基 ) 4 (3 苯基 4 苯氧基 ) 2 ,3 二氮杂萘 1 酮 (2 (4 aminophenyl) 4 (3 pheny 4 phenoxy) 2 ,3 phthalazinone 1) (1,DAPPP) .采用Yamazaki体系 ,二胺单体 1能与各种商品芳香二酸进行溶液亲核缩聚反应 ,制得了一类新型苯基取代聚芳酰胺 ,其特性粘度为 0 .6 3~ 0 .75dL·g- 1 ;以MS、FT IR、1 H NMR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新型二胺单体及其聚合物的结构 ;利用DSC、TGA研究了聚合物的耐热性能 ,结果表明新型聚芳酰胺具有高的玻璃化温度 (32 0 .9~ 32 9.9℃ ) ,氮气氛中 10 %热失重温度在40 5 .3℃以上 ,聚合物在二甲基乙酰胺、1 甲基吡咯烷酮和间甲酚等极性有机溶剂中可溶解并浇注得到韧性薄膜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4-甲基苯基)-3-(N-乙酰基)-5-(2-羟基苯基)-1,3,4-噁唑啉(MPAHO),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MPAHO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PAHO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由于与MPAHO反应而导致H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距离。从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推断MPAHO与H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引力。并应用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技术研究了MPAHO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ΔH、ΔS和ΔG的值分别为-116.86 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型可溶性聚芳酰胺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新型二胺 1,2 二氢 2 (4 氨基苯基 ) 4 [4 (4 氨基苯氧基 ) 苯基 ] 二氮杂萘 1 酮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萘二酸进行均聚或共聚 ,所得聚芳酰胺的Tg 均高于 30 0℃ ,且易溶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 ,聚合物的特性粘数为 1 2 6~ 1 5 1dL g(2 5℃ ,NMP) ,拉伸强度为 6 2~ 89MPa ,断裂伸长率为 5 %~ 9% ,拉伸模量为 2 2~ 2 9GPa ,电阻系数为 10 1 4 ~ 10 1 6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种单晶化合物4-(4-三氟甲基)苯基-2,6-二(4-氨基苯基)吡啶(MPAPP),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力显微镜法(AFM),电化学阻抗谱法和圆二色谱法(CD)研究了其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AFM发现BSA与MPAPP发生了作用,电化学阻抗法表明BSA与MPAPP是以形成复合物的形式相互作用。由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MPAPP对BSA的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温度在299 K,305K,311 K时,BSA与MPAPP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4.53×106L/mol、4.33×105L/mol、4.47×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28、1.08、0.88。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获得ΔH、ΔS和ΔG的值分别为-160.32 kJ/mol、-423.33 J/mol/K、-33.74 kJ/mol,推断出二者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得到BSA与MPAPP的结合距离r为1.17 nm(299 K),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和CD研究了MPAPP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MPAPP的加入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膜性能;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芳酰胺超滤膜的研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