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数理化   1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采用多醇法(polyol method)合成LaPO4∶Eu3+纳米发光材料,利用XRD、FE-SEM、TG-DTA、Uv-vis光谱、光致发光光谱(PL)及寿命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材料结晶完好,具有LaPO4的独居石型结构;粒子的形貌为球形,其粒径约为25 nm;在波长为258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其发射光谱由Eu3+的5D0-7FJ(J=1,2,3,4)特征发射组成,在592 nm处的磁偶极跃迁(5D0-7F1)最强,表现为Eu3+的橙-红特征发射;LaPO4∶Eu3+纳米粒子中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摩尔比);Eu3+的光致发光衰减曲线符合单指数行为,其寿命(τ)为3.9 ms。  相似文献   
2.
采用后合法对介孔二氧化硅SBA-15进行氨基改性,并以改性后材料NH2-SBA-15为载体,以疏水性药物布洛芬(IBU)为模型药物分子,通过浸渍法把IBU填充到载体的孔道内。利用XRD、低温N2吸附-脱附和FT-IR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载体的结构及载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IBU通过扩散和化学吸附作用填充到了载体的孔道内,并且载体表面与IBU间存在较强的化学作用。体外模拟释放实验结果显示,与未改性的SBA-15相比,改性后样品NH2-SBA-15对IBU的释放较慢,体现了明显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了一个基于双核铜簇[Cu2(1,4-bth)3]4+和[β-Mo8O26]4-阴离子的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Cu2(1,4-bth)3(H2O)(β-Mo8O26)](1)(1,4-bth=4-(6-(1H-1,2,4-三氮唑-1-基)正己烷)-4H-1,2,4-三氮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分析等测试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数据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化合物1中,1,4-bth配体都以三齿配体的形式与3个铜离子相连,形成双核铜簇[Cu2(1,4-bth)3]4+,每个簇单元进一步和其相邻的4个同类型单元相连形成了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Cu2(1,4-bth)3]n4n+,层与层之间又通过[β-Mo8O26]4-阴离子相连构筑成1个三维框架结构,其拓扑类型为pcu alpha-Po简单立方格子;热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相对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聚乙二醇(PEG)为软模板,SeO2为硒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立方结构的树枝状NiSe2微米粒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EG的存在、溶液的pH值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有较大影响。在PEG的辅助下,NiSe2微米粒子能形成规整的树枝状结构;在无PEG的条件下,则形成了正八面体结构的微米粒子。并提出了树枝状NiSe2微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相法合成CeF3:Tb3+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研究热处理温度对样品组成、相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400℃煅烧后得到的样品仍为CeF3:Tb3+,500℃煅烧后基质材料发生由六方相CeF3向立方相CeO2的转变,700℃时,完全转变为CeO2;紫外光激发下,掺杂Tb3+离子的发射光谱强度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加,400℃时达到最大,随后又逐渐降低,至700℃时则几乎不发光,这是由于CeF3向CeO2的转变切断了Ce3+、Tb3+离子间的有效能量传递所致.  相似文献   
6.
三维电纺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 如生物传感、 药物控制释放与组织工程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 现有的电纺技术在制备结构、 孔隙率与形貌均可调节的三维定向电纺纤维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型的电纺丝工艺以制备三维定向电纺纤维. 本文通过改进传统的电纺丝工艺, 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制备三维定向聚偏氟乙烯(PVDF)的电纺丝制备技术. 所制备的三维定向纤维的形貌、 直径及纤维密度均可控. 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 该类三维定向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能够促进细胞活性, 诱导细胞沿着纤维的方向生长. 此外, 研究结果还表明, 将该三维定向纤维作为细胞培养支架时, 细胞的增殖高于利用传统的二维纤维膜. 该制备技术将极大地拓宽三维定向纤维在三维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及疾病诊断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LaPO4:Eu3+纳米粒子的多醇法合成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采用多醇法(polyol method)合成LaPO4:Eu^3+纳米发光材料,利用XRD、FE.SEM、TG-DTA、Uv-vis光谱、光致发光光谱(PL)及寿命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材料结晶完好,具有LaPO4的独居石型结构;粒子的形貌为球形,其粒径约为25nm;在波长为258nm的紫外光激发下,其发射光谱由Eu^3+的5D0^-7FJ(J=1,2,3,4)特征发射组成,在592nm处的磁偶极跃迁(5D0^-7F1)最强,表现为Eu^3+的橙-红特征发射;LaP04:Eu^3+纳米粒子中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摩尔比);Eu^3+的光致发光衰减曲线符合单指数行为,其寿命(τ)为3.9ms。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合成技术,通过改变掺杂稀土离子的种类、掺杂浓度及添加剂的种类可实现LaPO4纳米结构材料形貌及物相的调控,同时还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Ce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可导致LaPO4纳米棒发生由单斜相向六方相的转变,而Tb3+离子掺杂浓度增加到相同的范围则不能够引起该相转变的发生;具有较小尺寸的LaPO4纳米棒易于"肩并肩"聚集形成纳米棒束;改变掺杂稀土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可调控纳米棒束的长度(150 nm~2.0μm),但对纳米棒束的直径影响不大(40~60 nm);添加剂的加入使纳米棒束更均一,对其相结构则基本没有影响;在紫外光激发下,单掺杂Ce3+或Tb3+离子的LaPO4纳米棒束分别表现出Ce3+或Tb3+离子的特征发射,由于Ce3+,Tb3+离子间存在有效的能量传递,Ce3+,Tb3+离子共掺杂的LaPO4纳米棒束表现出较强的Tb3+离子的绿光发射.  相似文献   
9.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合成了Eu3+掺杂的铝硅酸钠发光材料。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分析技术(TG-DSC)、荧光光谱仪(PL)等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并与以分析纯的SiO2和Al2O3为原料得到的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不同的起始原料制备的NaAlSiO4:Eu3+均具有六方相结构;两种样品的形貌均不太规则,由许多小的球形颗粒和块状团聚体组成;由不同原料得到样品的TG-DSC曲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254及395 nm的紫外光激发下,均表现出Eu3+的特征发射。该研究为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空心半球形SrWO4及Tb3+、Eu3+掺杂的SrWO4球形颗粒,利用XRD、SEM、荧光光谱等研究其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未掺杂的SrWO4具有空心半球形形貌,属四方晶系。SrWO4∶Tb3+及SrWO4∶Eu3+为球形颗粒,其相结构与未掺杂样品类似,形貌从空心半球形转变为球形颗粒。随着Tb3+掺杂浓度的增加,SrWO4∶Tb3+的形貌从球状变成由纳米棒构成的花状;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中出现了单斜相的Eu2WO6,其形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紫外光激发下,SrWO4∶Tb3+及SrWO4∶Eu3+的发射光谱由钨酸根的宽带发射和掺杂离子的特征发射组成,分别表现出绿光和红光发射。Tb3+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3%,Eu3+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