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数理化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腐殖质与铀和超铀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殖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能与放射性核素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化学形态、迁移沉降、氧化还原行为等。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腐殖质与铀和超铀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放射性核素迁移研究的方法、影响核素迁移的一些因素及一些重要核素迁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球体颗粒交换模型(SPEM)与气-固表面交换模型设计了氢-氘交换反应模型, 采用FORTRAN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模拟, 研究了钯材料粒径、分离柱长度、填料密度、气体流速和温度等因素对氢氘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气体流速, 增大金属材料目数、填料密度、交换柱长, 以及升高温度, 可以提高交换速率;而在满足一维速率方程的条件下, 柱径的大小不影响交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化学种态分析软件CHEMSPEC计算了低浓缩铀靶辐照后溶液中铀(U)的化学种态分布及其主要裂变元素对U化学种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组分体系中,pH值和铀酰浓度都会显著影响U的化学种态分布。随着铀酰浓度的增大,溶液中将会生成多核配合物;在较高的NO3-浓度下,U在溶液中主要以UO22+和UO2NO3+的形式存在。CO2对不同浓度铀的种态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当铀酰浓度较低时,铀的化学种态多以碳酸铀酰的形式存在;当铀酰浓度较高时,铀的化学种态多以氢氧铀酰或柱铀矿沉淀的形式存在。计算发现,当裂片元素Tc、I、Mo的浓度小于0.01mol·L-1并分别以TcO4-、I-、MoO42-的种态存在时,这些裂片元素不改变铀的各化学种态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双功能偶联剂SPC的一种新合成方法及其碘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碘标记药物广泛用于医学检验及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放射性碘标记蛋白质不管是采用Ch-T、Iodogen直接标记方法还是采用Bolton-Hunter试剂间接标记方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记物可能在体内严重脱碘[1,2]。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人们不断改进碘标记方法。其中,Zalutsky、W ilbur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西南地区土壤中一种典型微生物芽孢杆菌Bacillus sp.dwc-2对模拟地下水U(VI)的吸附行为,重点考察了时间、pH、NaHCO_3、温度、阴离子、腐殖酸以及富里酸对吸附的影响,并利用SEM、EDS、FT-IR和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 7.0、[NaHCO_3]=5 mmol·L~(-1)和T=30 ℃条件下,芽孢杆菌对U(VI)有最大的吸附率。初始pH值升高及阴离子浓度增大会抑制芽孢杆菌对U(VI)的吸附;随着U(VI)初始浓度的增加,芽孢杆菌对U(VI)的吸附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腐殖酸和富里酸则会抑制芽孢杆菌吸附U(VI)。吸附均在120 h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吸附U(VI)为单分子层吸附。上述结果可为真实环境中微生物吸附U(VI)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恒界面池法研究了碱性条件下丁酮对99mTc的萃取动力学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考察了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并测定了搅拌速度、各反应物初始浓度以及温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萃取体系在约6 h后达到平衡;搅拌速度(100-180 rpm)对萃取速率无显著影响,萃取反应的活化能为56.20(kJ/mol),萃取过程为化学反应控制模型。在碱性介质中,丁酮萃取99mTc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为:-dc(TcO4-)/dt=k c0.83(TcO4-)c1.90(CH3COC2H5),其中k=5218.85(L/L)-0.73.h-2。  相似文献   
8.
利用化学种态分析软件CHEMSPEC计算了低浓缩铀靶辐照后溶液中铀(U)的化学种态分布及其主要裂变元素对U化学种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组分体系中,pH值和铀酰浓度都会显著影响U的化学种态分布。随着铀酰浓度的增大,溶液中将会生成多核配合物;在较高的NO3-浓度下,U在溶液中主要以UO22+和UO2NO3+的形式存在。CO2对不同浓度铀的种态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当铀酰浓度较低时,铀的化学种态多以碳酸铀酰的形式存在;当铀酰浓度较高时,铀的化学种态多以氢氧铀酰或柱铀矿沉淀的形式存在。计算发现,当裂片元素Tc、I、Mo的浓度小于0.01 mol·L-1并分别以TcO4-、I-、MoO42-的种态存在时,这些裂片元素不改变铀的各化学种态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球体颗粒交换模型(SPEM)与气-固表面交换模型设计了氢-氘交换反应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模拟,研究了钯材料粒径、分离柱长度、填料密度、气体流速和温度等因素对氢氘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气体流速,增大金属材料目数、填料密度、交换柱长,以及升高温度,可以提高交换速率;而在满足一维速率方程的条件下,柱径的大小不影响交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开展了加速器制备Tc的研究,其主要工作涉及到Mo靶的制备、Mo靶的辐照、模拟辐照靶的放射化学分离和辐照靶的放射化学分离等.用D核(2H)束轰击Mo靶,辐照靶先用质量浓度为10%的NaOH溶解,再用30%的H2O2进行溶解;用Dowex-1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Tc,最后得到高纯度的含Tc的Na2TcO4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