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环境安全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锡市将传感技术和无线“三遥”(遥控、遥测、遥感)技术应用于污染源的监控管理,率先在国内建成污水处理无线实时监控系统,及时有效地对企业行为进行远程监督管理。无锡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无锡无线电厂联合研制开发的这套“污水处理无线实时监控系统”,使环境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并有效防止设备不正常运行及超标排放现象的发生。近日,该系统正式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的技术鉴定,并获得有关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赏。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环境管理走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由控制中…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温度对烃类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利用爆炸极限测试仪对C1-C4烃类气体在20℃、60℃、100℃、140℃等初始温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1-C4烃类气体的爆炸下限在20-140℃范围内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同一系列烃类物质,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同一温度下所对应的爆炸下限数值依次降低;对于相同碳原子数的烃类物质,相同温度下烷烃的爆炸下限数值高于烯烃的爆炸下限数值。此外,建立了高温条件下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预测模型,为烃类物质爆炸极限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详细综述了国内外稀土废水处理技术及综合利用进展,并提出化学沉淀法-电还原法作为稀土废水后续处理,旨在回收稀土氧化物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氨氮的浓度,无论从环境还是经济角度考虑,都有现实及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氧水又名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学产品,主要用作漂白剂、消毒剂、氧化剂等,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领域。目前国内的H2O2生产装置主要采用蒽醌法工艺路线,其工艺流程包括:氢化工序、氧化工序、萃取净化工序、后处理工序和包装工序。  相似文献   
5.
煤矸石中元素Ba、Ni、Sr的淋溶析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安徽淮南煤矸石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淋溶析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Ba、Ni、Sr在矸石山底部的含量高于新鲜样品,由此得出这三种元素对周围土壤及水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6~2022年北京市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贡献分析北京市臭氧(O3)污染特征、气象影响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16~2022年北京市共发生41次具有跳变特征的O3污染过程,平均为5.9次·a-1,发生时间集中在5~7月,跳变当日(OJD2)较跳变前一日(OJD1)的ρ(O3-8h)平均值偏高78.3%,峰值浓度偏高78.9%,OJD2区域O3浓度高值带呈现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北京市跳变O3污染发生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本地积累叠加区域传输影响.跳变型O3污染发生时具有偏南风频率增加、温度上升、气压降低和降水减少的特征,偏南风频率增加为O3及其前体物的传输提供条件,在本地高温作用下快速发生光化学反应,叠加降水较少,综合推高OJD2的O3浓度水平.聚类分析得到6条气团输送路径,OJD2来自偏北方向的气团减少11.2%,来自偏南和偏东方向气团增加6.7%和4.4%,气团以短距离传输为主,偏南和偏东方向对应的O3浓度较高,对北京污染贡献较大.潜在源区分析揭示OJD2的O3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是京津冀中南部和东部,贡献了82.6%污染轨迹.跳变型O3污染区域输送贡献明显,需要加强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7.
孙峰  余昕洁  武威  潘玲阳  王振 《环境工程学报》2021,15(10):3387-3399
将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作用的人工快速渗滤(CRI)装置与反硝化除磷(DPR)型CRI装置耦合为基于同步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SNADPR)作用的复合式人工快速渗滤(H-CRI)系统,探究了其运行性能及微生物学特征。当H-CRI系统按照内循环潮汐流模式连续运行时,反应装置在水力负荷为0.18 m3·(m2·d)−1的条件下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TN、$ {\rm{N}}{{\rm{H}}_4^ +} $-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4.39±1.32)%、(97.87±0.43)%、(99.00±0.32)%和(95.96±2.79)%。其中,CANON反应与生物蓄磷作用分别是系统脱氮除磷的主要途径,两者去除的氮磷量分别占H-CRI系统脱氮除磷总量的(72.13±6.12)%和(82.29±5.58)%。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可知,适宜的耦合模式有助于实现H-CRI系统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厌氧氨氧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群的有效协作,进而可促进SNADPR反应体系在其中形成并强化,实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及氮磷元素的高效同步去除。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证50%双氧水热失控时在储罐中的安全泄放,利用VSP2(Vent Sizing Package 2)模拟了50%双氧水在带放空测试池中绝热条件下的热失控过程,得到了过程的温度、压力、温升速率变化情况,利用DIERS通用方法计算了50%双氧水安全泄放所需的放空口面积,得到了放空口面积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储罐设置足够的放空口面积可保证双氧水的安全泄放,在充装系数为0.8时所需的放空面积为0.005 2 V/m.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冬季典型PM2.5重污染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对2013年1月10—14日发生的持续性PM2.5重污染过程从污染过程演变、气象条件影响、与气态污染物关系、区域污染背景、PM2.5浓度空间分布演变及其与地面风场的关系、PM2.5组分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还原了该次重污染案例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该次重污染过程是稳定气象条件下导致的局地污染物积累,再叠加华北区域性污染的影响共同造成,其中10、12日北京地区PM2.5浓度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周边污染传输的显著影响;逆温不但造成污染物难以扩散,且不同的逆温类型对PM2.5浓度水平有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逆温的破坏导致近地面高浓度污染物向上扩散,造成百花山出现峰值高污染浓度现象;NO2与PM2.5浓度水平的高相关性反映交通污染二次转化对PM2.5浓度水平的影响,在较高湿度条件下,SO2浓度水平对湿度敏感且表现为负相关性;该次污染过程中OM、SO2-4、NO-3、NH+4等组分在PM2.5质量浓度中的占比超过70%,说明燃煤、机动车等仍是北京地区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同时SO2-4占比最高也说明区域污染传输对该次重污染的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密云水库面临着严重的水质和水量问题.为实现密云水库及流域的营养物集成模拟和预测,研究开发了以流域非点源模型、水体生态动力学模型和河流模型为基础的,在GIS、RS技术支持下的密云水库水环境模拟预测集成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是由WASP模型和EFDC模型耦合而成,流域非点源模型选用SWAT模型系统,该系统同时包括了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模拟.研究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进行参数识别.结果表明,实测水质数据基本位于模拟数据分布众数曲线上下,并基本落入了水质变量模拟分布80%置信度的置信区间内,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匹配较好.说明流域集成模型体系得到了有效识别并能满足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