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节能产品是指符合该种产品有关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在社会使用中与同类产品或完成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它的效率或能耗指标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水平的国内先进水平。节能产品认证是依据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经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确认并通过颁布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和节能标志,证明某一产品为节能产品的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产品质量认证的规定,向独立的第…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屋面被动蒸发隔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能源和自然条件,在尽量不使用常规能源的情况下,创造出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的低能耗健康建筑节能技术,是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昼夜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大(实测表明白天最低为55%、夜间最高达85%以上),冬季湿冷,建筑节能的重点在夏季隔热,同时兼顾冬季保温。因此根据气候条件和建筑节能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吸湿被动蒸发隔热屋面的构造方案。1吸湿被动蒸发隔热屋面构造方案吸湿被动蒸发隔热技术是利用吸湿剂蓄热与湿度控制以及屋面隔热措…  相似文献   
3.
除湿是解决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第Ⅲ类建筑气候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影响这一地区热环境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空气的相对湿度。本文就空气相对湿度对室内热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认为降低湿度是改善室内热环境最有效的措施,它能有效地节约空调机械能耗,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舒适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4.
三维内肋管管式空气预热器的设计与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强化传热性能优良的新型三维内肋管与传统热能力强、漏风系数小的热管双级布置的方案对300MW电站锅炉机组空气预热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空气预热器总的漏风系数设计值为5%,加热一、二次风的上级三维内肋管卧式空气预热器的布置空间分别为螺纹管空气预热器的64.46%和47.87%,相应的受热面积为42.61%和37.32%,这有效地解决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系大,以及一航管式空气预热器体积庞大、难以布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Ⅲ类建筑气候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影响这一地区热环境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空气的相对湿度。本文就空气相对湿度对室内热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认为降低湿度是改善室内热环境最有效的措施,它能有效地节约空调机械能耗,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舒适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过渡地区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过渡地区气候特点,就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方法,普遍采用的几种隔热保温措施机理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围护结构墙体、屋面、窗户保温隔热节能技术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重庆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热环境恶劣,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是定一地区主要气候特征。近年来夏季空调、冬季采暖以很快的速度发展,随之带来建筑能耗的增加。如何做好这一地区的建筑节能、又能保证人们所要求的舒适环境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本文根据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从建筑规划设计、围护结构隔热保温、热工参数出发,论述重庆地区建筑节能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9.
一、认证项目介绍 美国UL公司作为国际知名的认证机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光伏产业标准的研究,并相继推出光伏产业相关标准UL1703和UL1741,这两套标准已被认可为美国国家标准;同时,UL还积极推动IECEE倡导的CB体系,协助研发与太阳能产品相关的IEC各项标准,如IEC 61730-1&-2、IEC 62109和IEC 62108等.  相似文献   
10.
通风屋顶间层内空气流速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通风屋顶热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架空间屋内空气流速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并给出了空调日平均冷负荷随架空层内空气流速的变化关系式,指出试图通过加强通风屋顶间层入口空气流速来降低连续空调冷负荷的措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