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时代作为一个创新时代正在形成创新文化。在创新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文化也就被打上了创新的烙印。创新的大学文化是现代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现代创新的精神结构、制度安排、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当代东西方国家的大学的自身变革,正体现了大学适应创新、引导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大学的创新过程中,现代创新文化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创新时代与创新文化、创新大学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正逐渐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减贫和乡村发展丰富的实践创新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还较为不足,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足够支撑.基于中国实践总结经验,探究不同时期贫困和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与一般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既有助于增进国际主流学界对贫困和乡村转型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塑城乡关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等重要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世俗之上:“信仰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平认为,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乃至"主义代替宗教"的政治思潮,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傅有德认为,与西方的信教主体不同,中国的宗教性信仰主体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人多信"现象,这既与宗教信仰间的兼容甚至合流有关,也与信仰而不必委身的理念有关,还与缺乏终极的精神关怀有关,更与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有关。任剑涛认为,中国迈上小康之路的这一变化,将四维中国的形象完整地刻画出来:"经济中国"构成中国的基础性物化维度,"政治中国"构成中国的国家—法律物化维度,"文化中国"构成中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叠维度,"信仰中国"构成中国的深刻价值支持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撑,构成完整的、现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精神特质的概括,现代就是"理性祛除巫魅"。祛魅作为现代处置神性信仰与公共秩序二元化方略的准确反映,长期以来被人们解读为一种反对宗教介入公共生活的现代姿态。其实,这种偏狭的"现代"忽略了信仰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因此无法完整理解现代生活公私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宗教的复兴运动促使人们在祛魅之外看到由复魅象征着的人类另一种生活模式。由此人们可以认识到宗教之于人心秩序、理性之于社会秩序的高度相关性。宗教的价值就此再获肯定。而掌握世俗权力的人们,也就不再具有以无神论的方式处置有神论问题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存在“照着讲”与“接着讲”的不同取向。前者的学术史取向与后者的“思想”史取向相当不同。但“接着讲”也有不同的取向:有“批判”的“接着讲”,主要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研究进路;也有肯定的“接着讲”,主要体现为现代新儒家的研究进路。聚焦后者,按中国“知行”高度相关的思想结构特征,各偏一方的两种研究路径展现出来:像梁漱溟那样,他接着中国政治思想史而创造性讲出来的思想,直接导向中国的现代政治实践;对牟宗三而言,他“接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落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现代学科主题建构上。两者的偏好不同,分别指向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端点,但共同结构起儒家式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任剑涛 《学术研究》2022,(6):52-62+177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资本时代刚刚显露生机之际的先知性批判作品。他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了双重批判,从中凸显了理想的社会模式。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明显是秉承马克思的思想余绪,在资本取得全球胜利之际,对其展开持续批判。但相比于马克思对资本的双线批判而言,皮凯蒂的批判仅限于对资本的单线批判,而对权力不仅网开一面,甚至认定那是矫正资本造成的不平等的希望所在。这是一种落单的批判。不问国家权力是否能够矫正资本错失的单线资本批判,其系统性、彻底性与有效性都将受到影响。在影响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资本与权力两种巨大力量面前,只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就处于一种要么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理念,要么将其放弃的决断状态。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来源于早期儒家对于伦理政治的设计。这一模式的基点有三 :推崇传统 ,以传统作为伦理政治的原型 ;道法自然 ,以宗法血缘的自然秩序建构伦理政治秩序 ;以精英和大众分割形成的维护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支点     
首先确立两个讨论问题的起点 :其一 ,传统社会是需要意识形态的。但是 ,在关乎社会政治运行的角度进行的意识形态提问 ,则只能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它与现代格局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因此 ,解释现代社会的发生就与意识形态的思考有了密切的关系。其二 ,从解释现代社会的发生出发 ,我们就得按照逻辑的要求来回答 :现代社会的顺畅运行是否依靠某种得以引导它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进行。如果是 ,那么 ,这一意识形态是否就完全赢得了现代社会的赞同 ,以至于不需要进一步的意识形态建设。假如这一主流的意识形态还没有赢得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 ,那么 ,它与…  相似文献   
9.
一个从传统形态的国家转变为现代形态的国家,不可避免要经历典范选择、领袖主导和自主发展等方面的历练.中国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由全心模仿美国,到悉心仿效苏联,再到欣赏新加坡,其间由国家领袖人物主导的典范选择,对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现代转型国家,依靠模仿是不可能完成自身现代转变的.因此,在模仿成就了中国现代转变巨大成就的同时,超越既有现代模式,探索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中国自身发展模式凸显而出的理由.而在新加坡与中国之间总结归纳中国发展路向问题,则更具有影响中国今天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市场经济把个人道德操守与其所获利益回报的矛盾问题,以及把公共领域的道德约定与公共秩序有否保证相联系的问题突出以后,社会运作便把伦理学推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位置。伦理学必须处理初入市场经济的国人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伦理学能为从封闭、一元、传统的伦理中心主义社会走出,尝试走进开放、多元、现代的全面发展社会人们提供什么样的理论理性范式。二是伦理学能为局促于旧的伦理格局与新的伦理选择之间的人们提供何种能推动伦理探索的实践及性辩护。伦理学面对的现实问题,使得有中国特点的适于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