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1篇
医药卫生   6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SG-6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TSG-6基因在3T3-L1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和RT-PCR技术,检测细胞诱导分化不同时段脂肪细胞中TSG-6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随着脂肪细胞逐渐分化成熟,TSG-6基因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②TSG-6基因表达水平除在细胞分化第0-2d、第3-5d和第7-10d各时段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时段之间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TSG-6基因与细胞分化以及脂原形成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注意缺陷障碍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意缺陷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常伴程度不等的学习困难、动作不协调和行为或性格上的异常,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精神兴奋剂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等治疗有效。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将有利于阐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为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国内鲜有关于ADHD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国外近年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多项有意义的结果。该文就常用的ADHD动物模型的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共同性斜视是某种原因造成眼视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突然发生的急性恒定性斜视,发病日期比较明确,发病后存在复视,但无麻痹性斜视的眼部及神经科体征.临床上以急性共同性内斜多见[1].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对体外培养的Zucker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GMC)核因子κB (NF κB)活性的影响以及NF κB的活性变化与大鼠鼠龄及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 :(1)将 3月龄和 10月龄Zucker肥胖大鼠及Zucker瘦型大鼠的GMC(O3m、O10m,、L3m和L10m)进行传代培养。 (2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和超迁移率实验 (GSA) ,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相的Ox LDL对GMC中NF κB活性的影响及其亚单位p5 0和p6 5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检测Ox LDL刺激后NF κB的核转位。结果 :Ox LDL刺激后 ,O3m、O10m及L3m3组GMC中NF κB的活性均明显强于对照组 (P <0 .0 1) ;L10m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随着Ox LDL浓度的增加和刺激时间的延长 ,GMC中NF κB活性也相应增强 ,5 0mg/L的Ox LDL刺激 4h时 ,NF κB的活性强度达最高峰。Ox LDL主要激活NF κB的p6 5及p5 0亚单位 ;各组NF κB的活性相比较 :O3m 组高于O10m组 ,O3m组高于L3m组及O10m组高于L10m组 (P均 <0 .0 1) ;L3m组NF κB的活性高于L10m组 (P <0 .0 5 ) .结论 :Ox LDL可诱导Zucker大鼠GMC中NF κB活化 ,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活性强度与大鼠的基因型及鼠龄密切相关。Ox LDL诱导的NF κB活化在Zucker肥胖大鼠的早期肾损害中起着更为重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姜黄素是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 ,也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最重要的活性成分。近年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姜黄的传统作用 ,而且还揭示出一些新的药理作用 ,如抗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保护肝脏和肾脏、抗纤维化以及防癌抗癌等作用 ,可能与其抑制核因子 κB和激活蛋白 1等转录因子的激活及表达有关 ,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本文就姜黄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儿童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瘦素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不同年龄儿童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中瘦素 (leptin)mRNA表达水平进行调查。  【方法】 配对的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从腹部择期手术患儿 ( 3 7例 ,3月~ 12岁 )和成人 ( 9名 )获取。应用real timeRT PCR方法测定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leptinmRNA表达水平 ,并探讨其与体块指数 (BMI)、腰围、臀围及腰臀围比 (WHR )、年龄、性别及肥胖的相互关系。 【结果】 与成人相一致 ,儿童leptin的表达亦有明显的部位性差异 ,皮下脂肪组织中leptinmRNA水平显著高于网膜 (P <0 .0 0 1)。皮下脂肪组织leptinmRNA表达水平与BMI呈显著正相关 (r =0 .69,P <0 .0 0 1) ,而网膜leptin与BMI呈较弱的正相关 (r =0 .3 2 ,P <0 .0 5 ) ;皮下和网膜leptin与WHR的均无显著相关 ,但网膜leptin与腰围呈较弱的正相关 (r =0 .3 3 ,P <0 .0 5 )。不同年龄组中脂肪组织的leptin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6~ 12岁组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leptinmRNA表达均高于 1~ 5岁组 (P <0 .0 5 ) ,与成人水平相比 ,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过重和肥胖儿童脂肪组织leptin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儿童。  【结论】 儿童不同部位脂肪组织leptinmRNA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脂肪组织的生长和分布。肥胖儿童脂肪组织leptin的  相似文献   
7.
脂肪细胞分化的表型特征、分子标志和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脂肪细胞内分泌学说和干细胞学说引人注目,与其密切相关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再次成为研究热点。脂肪细胞分化不同阶段有各不相同的表型特征、分子标志和调控机制。该文对上述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 心理 社会”三维医学的转变 ,儿科医学的研究宗旨有了全新的变化。儿科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 ,而这些疾病大多属于儿童发育与行为的范畴 ,颇令儿科医生困惑。《发育行为儿科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及时问世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发育和行为专业的专著 ,实乃我国儿科学的一大发展 ,可喜可贺。该书从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开始 ,详细描述了儿童发育和行为的一般进程 ,使儿科医生首先掌握正常儿童的发育和行为表现 ,这是识别儿童异常发育和行为的前提。此外 ,还阐述了影响儿童发育和行为的生物学因素和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iRBD)患者在多项睡眠监测下(PSG)睡眠结构和快速眼动期肌肉失弛缓(RSWA)严重程度及特点。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iRBD患者共156例(iRBD组)以及同期来体检的健康人群101例(对照组),所有人行PSG监测。分析iRBD组和对照组受检者睡眠结构特点和RSWA参数结果,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RBD组睡眠结构紊乱,片段化,慢波睡眠减少,周期性肢体运动(PLM)相关指数增高。iRBD患者RSWA现象明显,但男女亚组分析发现两组的下颌时相性肌张力增高指数、下颌紧张性肌张力增高指数无明显差异。下颌时相性肌张力增高指数与睡眠效率呈负相关。结论 iRBD患者睡眠结构明显异常,男女患者RSWA严重程度相当,睡眠效率是iRBD患者RSWA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提高iRBD患者的睡眠效率有助于降低iRBD患者的RSWA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绝大多数位于颅内动脉分叉处或分支处[1-3],发生在其他无分支部位的动脉瘤是非常少见的.而位于颈内动脉前肇动脉瘤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Ogawa等[4]报道74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仅有48例(0.6%),现将我们2007年发现并治疗的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