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致血清中产生血小板抗体(主要为PAIgG),使循环中血小板破坏增加所致.随着血小板检测仪器的改进,我们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4项参数,旨在探讨血小板参数在ITP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诱导化疗后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ATLS)的发生率、临床特点、生化改变及预后。方法 分析化疗后ATLS的发生情况。结果 ATLS发生率为3.72%;年龄3~1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例。临床特征为白细胞及幼稚细胞比例较高,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幼稚细胞0.78~0.96,对化疗敏感。诱导化疗开始后12~36h内出现ATLS,表现为高尿酸、高钾、高磷、低钙血症及肾功能损害。6例3~8d后生化指标恢复正常,2例死于急性肾衰竭。结论 ATLS常发生在肿瘤负荷大、对化疗敏感AL患儿。严密观察生化指标、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ATLS死亡率关键。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疾病,约占恶性肿瘤的1%,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我院自1997年来,共收治25例该病患者,其中误诊14例,现对误诊原因予以浅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高校女生痛经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宁波大学女生月经痛经情况,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通过发放月经问题问卷,调查宁波大学一、二年级女生的痛经发生情况,并对有痛经症状的女生给予保健干预。结果:保健措施实施半年后女生痛经情况明显减轻或好转。接受保健教育的140名同学紧张焦虑减少20.0%,焦虑易激动减少18.6%,下腹部疼痛减少20.0%。给予高校女生一定时期的保健干预措施能减轻痛经的体征,减少痛经的发病率,特别是减轻紧张焦虑、焦虑易激动、下腹部疼痛症状,但是未明显减轻头痛头晕、乳房胀痛症状。女同学也非常乐意接受并积极配合做好自身的各类保健措施。结论:在校学习阶段引导女生积极参与经期的健康教育,可以减少痛经发病率,提高高校女生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高校健康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方法:对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T仍在正常范围;FIB显著降低;Plt显著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但FIB仍低于正常.结论: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分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对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T仍在正常范围:FIB显著降低,Plt显著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 ,对1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 ,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T仍在正常范围 ;FIB显著降低 ;Plt显著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 ,但FIB仍低于正常。结果表明 ,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转铁蛋白、微量白蛋白)检测在去甲万古霉素致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83例血液病伴感染患者,观察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的变化。结果83例患者在应用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后血肌酐及尿素氮、尿常规阳性率分别为6.02%、2.41%。尿微量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阳性率(P〈0.05)。而≥60岁的老年患者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后尿微量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P〈0.05)。结论老年人应用去甲万古霉素大多数是安全的,尿微量蛋白检测可预示去甲万古霉素所致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附加染色体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附加染色体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5例初诊APL患者、采用常规G显带联合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方法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 核型异常62例(95.2%),其中仅有t(15:17)异常52例(86.8%),除t(15:17)异常餐具有附另异常及是易位10例(16.3%)。临床可评估者37例,其中仅有t(15:17)异常27例,除t(15:17)异常外具有附加异  相似文献   
10.
赵月珍  方亚晖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522-2523
目的分析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误诊原因。方法分析误诊的2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治疗。结果22例患者均有腹部绞痛,绞痛部位不固定,自觉症状重而腹部体征轻,12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10例患者有血便、黑便,22例患者大便潜血阳性,4例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解痉剂和抑酸药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有效。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胃肠道表现突出,绞痛部位不固定,症状重而体征轻,胃肠黏膜有广泛散在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多发性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