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血胱蛋白酶抑制剂 (cystatin)C和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与肾脏病理变化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3年 2月因各种肾脏疾病收治入院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儿共 12 4例 ,入院后查血cys tatinC和Ccr ,并行肾穿刺活检术以了解肾脏病理变化 ,然后通过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血cystatinC和Ccr与肾脏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 血cystatinC与肾脏病理变化的复相关系数 (R) =0 .6 91(P <0 .0 1) ,血cys tatinC与肾脏病理变化之间存在直线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Y =0 .6 0 5 +0 .30 7X1+0 .4 93X2 (F =5 5 .18,P <0 .0 1)。Ccr与肾脏病理变化的R =0 .4 0 5 (P <0 .0 1) ,Ccr与肾脏病理变化之间亦存在直线关系 (F =11.89,P<0 .0 1)。结论 血cystatinC比Ccr更能反映肾脏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血cystatinC和Ccr均与肾间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尤以血cystatinC更敏感。因此 ,血cystatinC可作为判断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以及时了解肾脏病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尿患儿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行肾穿刺患儿的肾活检标本 ,检测CD4+、CD8+、CD6 8+三种单克隆抗体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 ,并计算浸润率 ,应用t检验分析CD4+、CD8+、CD6 8+在肾间质中的浸润率大小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 肾间质CD4+沉积 ,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 19.95± 7.2 1,而临床好转为 8.19± 1.99,两者比较P =0 .0 3 6;肾间质中CD8+沉积 ,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 17.44± 9.5 7,临床好转者为 7.19± 4.79,两者比较P =0 .0 2 2 ;肾间质中CD6 8+沉积 ,临床无好转者浸润阳性率为 10 .2 3± 5 .17,临床好转者为 4.17± 0 .99,经t检验 ,P =0 .0 49。CD4+、CD8+、CD6 8+在肾间质中浸润面积与浸润率大小对预后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炎性细胞在肾间质的浸润率显著影响血尿患儿预后 ,并决定其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2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 (HBV GN)的临床和病理。方法  2 0例HBV GN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17例 ,其中单纯性肾病 4例 ,肾炎性肾病 13例 ;单纯性蛋白尿 2例 ;肾炎综合征 1例。结果 肾活检病理诊断膜性肾炎 (MN) 15例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PGN) 3例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 2例。平均随访 5 .7年。 2 0例中 8例应用重组人α 干扰素治疗 ,5例完全缓解 ,3例HBsAg、HBeAg转阴 ,1例HBeAg转阴并出现抗HBe ;2例部分缓解 ;1例无效。结论 HBV GN病理以MN为主 ,且预后尚好  相似文献   
4.
PBL教学法在儿内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新的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方法 在临床医学院三个大班共182名本科生的《儿内科学》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尝试,每班分成三个小组,在三位教师辅导下,“以问题为基础”对病例进行讨论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科书和有关参考文献。结果 PBL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有关该疾病的更多知识,并在期终考试的成绩及不定期的临床测验中得到证实。结论 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病理变化的关系,以了解TGF-β与bFGF在原发性FSG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FSGS患儿的肾组织共43例,其中不伴有肾小管间质病变的FSGS肾组织共16例,设为实验1组;伴有肾小管间质病变的FSGS肾组织共27例,为实验2组。另将同期因孤立性血尿入院肾活检证实为非FSGS、病理改变较轻的肾组织作为对照组,共1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生长因子TGF-β、bFGF在各组中的表达。通过方差分析(ANOVA)和相关分析法分析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FSGS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以及细胞/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TGF-β、bFGF在各组肾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在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中依次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GF-β和bFGF的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763和0.661。此外,TGF-β和bFGF两者的表达量经相关分析也显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7。结论:TGF-β和bFGF在原发性FSGS患儿肾组织中高表达;随着FSGS的发展,它们在肾组织中表达量不断增加,促使肾小管间质向纤维化发展,而且两者在促进肾脏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般资料 :为 1999年 9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住院患儿 5 0例 ,均为首次发病 ,男 2 7例 ,女 2 3例 ,年龄 1 5~ 12岁 ,平均 (8 5± 3 1)岁 ,平均病程 4 9个月 ,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所制订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型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泌尿道感染儿童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和肾瘢痕的发生情况,加强对VUR的认识,提高检出率。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因泌尿道感染入院患儿90例,通过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和(或)直接放射性核索膀胱造影(DRNC)明确诊断VUR共40例。分别根据泌尿道感染发生次数及不同年龄,分为首次泌尿道感染和1次以上泌尿道感染组,〉5岁和≤5岁组;分析VUR在首次泌尿道感染和1次以上泌尿道感染组、不同年龄组发病率情况。通过肾静态皮质显像(DMSA)检测肾瘢痕,分析年龄与VUR的级别、肾瘢痕的关系。剖析胎儿超声检查异常、生后VUR和肾瘢痕的发生情况。结果VUR的发病率在首次泌尿道感染和1次以上泌尿道感染组、〉5岁和≤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627,4.409Pa〈0.05)。年龄与VUR的级别、年龄与肾瘢痕均呈负相关(r=-0.342,-0.348Pa〈0.05)。反复泌尿道感染、≤5岁的泌尿道感染患儿VUR的发生率高。年龄越小发生肾疤痕和高级别VUR的可能性越大。胎儿B超检查显示肾积水患儿,发生高级别VUR和肾瘢痕的可能性大。结论反复泌尿道感染、≤5岁的泌尿道感染患儿、胎儿B超检查显示肾积水的患儿应及时行VCUG和DMSA,及时发现、监测VUR和肾瘢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了解尿路感染(UTI)患儿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发病情况,及时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尿路感染患儿143例,按年龄分成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VUR的发病情况。按尿路感染发生的次数分首次尿感组和反复尿感组,比较VUR发病情况。结果不同年龄组的UTI患儿VUR的发病率依次为36.36%、34.78%和15.09%,有显著性差异(P〈0.05)。首次尿感组和反复尿感组的VUR发病率分别为13.68%和52.65%,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岁以内(包括1岁)的UTI患儿中VUR的发病率显著高于5岁以上的患儿,且易形成肾疤痕,因此UTI患儿应常规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对l~5岁的UTI病人,由于仍处于肾疤痕的好发期,VUR的发病率也较高,应放宽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的指征而及早发现VUR。反复尿感的患儿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可早期发现VUR。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头孢美唑对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共有283例小儿肺炎患儿接受头孢美唑静脉注射治疗,观察患儿每日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监测相关病原学和生化指标,以便判定头孢美唑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给药后小儿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咳嗽或肺部啰音症状逐渐改善;体温和胸部X线片异常逐渐恢复正常;头孢美唑治疗小儿肺炎的总有效率为90.11%(255/283),细菌的总清除率为92.63%( 88/9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5/283).结论 头孢美唑对小儿多种细菌性肺炎的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1q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的特点,以加强对C1q肾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2002年1月-2007年6月明确诊断为C1q肾病的患儿17例,从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改变、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5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同期共389例患儿因各种肾脏疾病行经皮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参照C1q肾病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C1q肾病者共17例,占同期肾脏活组织检查的4.4%.其中男7例,女10例,行肾脏活组织检查时的年龄为2~11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6例,大量蛋白尿3例,血尿8例(其中1例表现为持续肉眼血尿),肾功能均正常.肾脏病理检查显示,5例(5/17)为微小病变(MCD),10例(10/17)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2例(2/17)为轻微病变(表现为系膜节段性轻度增生).免疫荧光检查示,肾小球系膜区均以C1q沉积为主,强度为( )~( ),同时伴C3、IgM沉积者较多,未见"满堂亮"表现.电子显微镜下,除1例未见肾小球外,其余16例均可见电子致密物分布在系膜区和(或)内皮下.1例患儿在肾脏活组织检查后失访,其余16例予以治疗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18)个月.1例轻微病变患儿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治疗,目前完全缓解.其余15例予泼尼松治疗,其中3例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完全缓解7例(7/15),分别是2例FSGS、1例轻微病变和4例MCD患儿;部分缓解7例(7/15),分别是6例FSGS和1例MCD患儿;无效1例(1/15),病理表现为FSGS,但目前肾功能正常.结论 C1q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改变以FSGS和MCD为主,治疗效果和长期预后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FSGS的疗效和长期预后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