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科学   7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研究表明,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溶蚀(假)角砾岩、粉晶白云岩、藻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储集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区岩溶储层的发育及演化受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相对较强水动力环境形成藻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发育原生孔隙,为后期强烈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两幕铜湾运动使灯影组地层抬升,长时间暴露于地表,接受大气淡水、混合水改造,发生表生期岩溶作用。在近地表处形成风化壳,大气淡水、混合水通过风化壳继续溶蚀下覆地层,局部地层溶蚀强烈,垮塌形成岩溶角砾岩,同时在下覆地层中形成大量溶蚀孔洞等次生孔隙。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而后期多期次构造作用产生大量裂缝,大大提高了储集岩渗透率。  相似文献   
2.
川西南周公山及邻区下二叠统的中-低孔、中-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孔、溶洞和构造裂缝为主.研究认为,多世代方解石胶结、化学充填作用以及埋藏期的压实(溶)作用是孔隙很难得到保存的主要原因;同生-准同生期的混合水云化作用和表生期、埋藏期的流体溶蚀作用则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洞,使储层的孔渗性得到明显的改善;构造破裂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储集空间,还影响各储集体之间及单一储集体内部空隙的连通.成岩相分为混合水云化-溶蚀-破裂相、溶蚀-胶结相和胶结-压实-压溶相.各种成岩作用的叠加形成了现今下二叠统油气储层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沉积相研究.利用岩心及野外剖面资料刻度成像测井,并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出颗粒-泥晶石灰岩、"眼球"状-似"眼球"状石灰岩、重力流石灰岩、云质"豹斑"石灰岩、晶粒白云岩、层状硅质岩等6种岩石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岩石类型组合的方法来识别沉积相,总结出了浅水高能型生物滩相、深水低能型生物滩相、泻湖相、深缓坡相、硅质盆地相等5种主要沉积相类型的测井响应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连续的单井岩石类型划分及对应的沉积相解释,解释结论与区域沉积背景相吻合.表明该方法在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以及具有类似沉积背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进行单井沉积相综合分析是简单且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下石炭统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岩性复杂,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不清楚。利用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对比、薄片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主要为冲积扇、潟湖、障壁型滨岸相沉积。冲积扇沉积发育于工区北部S85井附近,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朵状体,岩性以大套细-中砾岩为主,物性差,不具储集能力;潟湖沉积分布于工区南部古鼻凸西南轴部,岩性主要为钙质泥岩、泥灰岩;障壁岛沉积位于工区南缘,沿北东东向平行于阿克库勒古鼻隆轴线分布;滨岸沉积位于工区西南部,主要发育临滨亚相,以细砂岩沉积为主。障壁沙坝和滨岸临滨砂岩的储集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厚坝油砂岩为我国典型的一类非常规石油资源,油砂主要发育在上沙溪庙组中下部的中-粗砂岩中。以层序地
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地震解释等手段对厚坝地区上沙溪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油砂
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沙溪庙组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该套地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河流
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沙溪庙沉积期研究区西北部的龙门山古陆为物源区,碎屑向东南注入湖盆,在平面上,沉积相带从
西北到东南依次为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通过对野外露头以及单井沉积相研究发现油砂层主要发育在上沙溪庙组河道砂体
中,孔渗性能较好,含油率较高,由此可知河道以及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支河道为有利沉积相。最后通过多口井的合成记录与地震
剖面进行对比,从而标定并计算出油砂层的位置及厚度,绘制出油砂岩的厚度平面分布图,预测出上沙溪庙组油砂层的有利勘探
区带。   相似文献   
6.
以川东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野外剖面、钻井、测录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颗粒滩岩石类型包括颗粒白云岩和颗粒灰岩,颗粒类型以砂屑为主,其次为鲕粒和砾屑。颗粒滩主要发育泻湖-颗粒滩、泻湖-颗粒滩-台坪、滩间海-颗粒滩3种向上变浅、粒度变粗的沉积序列。单个沉积序列中的颗粒滩厚度一般小于2 m,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表现为多个单旋回薄单体的叠置;横向上,颗粒滩规模小,连续性较差,具有滩核向滩缘快速尖灭的特征;平面上,颗粒滩主要分布在古地貌高地核部和翼部,总体上呈点状沿北东向展布,平面连续性差。颗粒滩分布的主控因素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了颗粒滩的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古地貌决定了颗粒滩的横向连续性和平面分布特征。对比研究表明,围绕泻湖等台内较大型洼地周围发育的古地貌高地为川东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下段的上部与上段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推进,川北地区作为后续勘探接替区,其灯影组储层的相关研究亟待进行。综合川北地区灯影组的地层、岩石及矿物特征,采用分析化验等手段揭示其储层特征,结果表明:灯二段、灯四段为川北地区灯影组储层发育层段,颗粒粘连白云岩、叠层状微生物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类,次生溶孔、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灯影组储层类型多样,发育孔-洞型、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溶洞型储层,以孔隙-裂缝型储层质量最佳。储层发育特征表明:滩丘沉积是灯影组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后期岩溶改造是储层发育的关键;灯二段滩丘厚度相对更大,而储层物性相比灯四段较差。基于宏观储层演化和微观孔隙特征,建立了川北地区灯影组2种储层发育模式:灯二段以表生岩溶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见有不同期次白云石胶结和上覆地层细粒沉积物充填;灯四段以埋藏溶蚀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存在广泛的重结晶造成的溶蚀、溶蚀流体中硅质组分对孔隙的充填、以及溶蚀孔隙中沥青对储层的保护。依据不同的岩溶模式,可预测灯二段、灯四段有利储层的发育位置:在潜流带与滩丘沉积体叠加的部位,灯二段储层发育最佳;自顶部向下,自台缘向台内,灯四段储层质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来了解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在沉积体系定量分析和储层表征方面为一新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汇分析和沉积体系影响因素研究等五方面,核心为多数据融合及沉积单元形态定量数据的利用.定量地震地貌学在冲积河道、三角洲、浊积水道、水下扇储层特征及结构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突破,在地层沉积定量研究、储集体规模预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该段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主要表现为块状晶粒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3种类型;碳同位素为正低值,氧同位素为负值,反映出其成岩过程中伴有早期淡水参与。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对比以往经典白云岩化模式,发现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具有一定自身特点。通过对Folk “镁笼效应”理论进行延伸,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化模式在纵向上分为淡水渗流带、混合渗流带、混合潜流带及海水潜流带4个区带,其中混合渗流带和混合潜流带是白云岩发育的主要位置。在混合渗流带中,淡水与海水交替进入,未完全成岩的海洋沉积物质在成岩过程中受到淡水冲洗导致大量镁离子随淡水流入下部地层,而后又有海水携带镁离子进行补给,这为白云石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混合潜流带内不断进入的混合流体携大量镁离子使得该带具有较高Mg/Ca值;而地幔上涌造成的地温升高克服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有效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厚坝地区上沙溪庙组沉积特征及油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厚坝油砂岩为我国典型的一类非常规石油资源,油砂主要发育在上沙溪庙组中下部的中-粗砂岩中。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地震解释等手段对厚坝地区上沙溪庙组的沉积特征及油砂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沙溪庙组发育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该套地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沙溪庙沉积期研究区西北部的龙门山古陆为物源区,碎屑向东南注入湖盆,在平面上,沉积相带从西北到东南依次为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通过对野外露头以及单井沉积相研究发现油砂层主要发育在上沙溪庙组河道砂体中,孔渗性能较好,含油率较高,由此可知河道以及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支河道为有利沉积相。最后通过多口井的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从而标定并计算出油砂层的位置及厚度,绘制出油砂岩的厚度平面分布图,预测出上沙溪庙组油砂层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