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科学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吴庆龙  王云飞 《湖泊科学》1999,11(3):267-273
根据1957-1997年期间对洱海水体进行的历次综合研究结果分析,由污染引起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升高促进藻类生长繁殖,40年来其密度和生物量上升近10倍;近5年的变化尤为明显,一度出现以螺旋鱼腥藻为主的“水华”。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健康和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解(Eriocheir sinensis)进行了微病理学研究,在病蟹中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多呈球状或棒状,直径在0.22-035μm之间,具细胞壁和细胞膜,但无典型的细胞核,该微生物在发病初期主要出现于血细胞中,发病晚期大量出现于鳃腔中和心脏、附肢肌肉、消化道、消化腺和生殖腺中的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中。回感实验表明该生物是江苏淮阴地区河蟹“主贺抖病:的  相似文献   
3.
兰州地区冬季非尘暴降尘通量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黄土高原上冬季非尘暴条件下的大气粉尘,主要由来自黄土物源区的远源粉尘和黄土高原本身的近源粉尘共同组成。它们各自的贡献如何,以往的研究均未做过明确的讨论。由于前者的浓度及其相应的降尘通量在较小空间内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后者则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个小区域内不同地点降尘通量的比较和分析来推断其贡献的大小。若各点的通量均很接近,则当地的大气粉尘应以远源输入为主,而来源于本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很小,或者近源的大气粉尘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很均匀的;若各点的通量相差悬殊,则表明本地来源的粉尘对总降尘通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由各观测点中的最小降尘通量还可以近似了解远源.  相似文献   
4.
东太湖茭草区网围养鱼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东太湖茭草区资源及环境特点,开展网围养鱼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经济效益明显,产投比1.2—1.5;(2)有良好生态效应,防治湖泊沼泽化和茭草区水质恶化;(3)社会效益显著,解决湖区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吃鱼难的问题;(4)利于湖泊资源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加州鲈鱼繁殖习性及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阐述,对受精卵孵化与水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州鲈鱼2龄即达性成熟,3—6月繁殖产卵,水温20℃—24℃时达产卵盛期;雄鱼具有筑巢护卵及护苗等生殖习性;水温17.4℃—19.5℃,平均18.3℃时,受精卵孵化时数为74小时25分钟;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孵化时数与水温负相关,而与有效积温正相关。有效积温与平均水温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于 1 995年 6月— 1 997年 1 2月 ,对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的密度和近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pseudotaihuensis)的生物量 (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进行了初步调查 ,以期研究银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1 995年银鱼的生物量较高时 ,透明薄皮 (Leptodorakindti)、盔形 (Daphniagaleata)和模糊秀体 (Diaphanosomadubia)等大型枝角类的密度较低 ;在 1 997年银鱼的生物量较低时 ,这三种枝角类的密度则较高。而象鼻 (Bosminaspp )这样的小型枝角类恰恰相反 ,当银鱼的生物量较高时 ,其密度较高 ;反之 ,其密度较低。表明银鱼可以对枝角类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太湖及其网围养鱼区的底栖动物以及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星云湖作为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环境问题突出的代表性高原湖泊,其水体健康与生态平衡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量化解析星云湖流域人类活动净氮磷输入时空来源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于流域管理和湖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量化星云湖流域NANI、NAPI强度。结果表明,1989-2020年研究区NANI、NAPI均值分别为(14614±2196)和(3135±452)kg/(km2·a),时间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峰值出现在2015年,分别达到18076和3889 kg/(km2·a);空间分布上,除东部NANI、NAPI较低外,其余区域均较高;化肥和食物/饲料输入分别是NANI和NAPI的最大来源,占比分别为58.2%~63.8%和30.5%~59.5%。此外,基于模型选择和变量重要性分析发现,经济作物产量和畜禽密度是影响NANI、NAPI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星云湖流域氮磷管控应从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等控源措施入手,加快经济模式转型。本研究结果可为星云湖流域建立有效的氮磷综合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生物的寄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答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区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对取自江苏省淮阴地区的病蟹进行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在所有病触体内均发现大量寄生的类立克次体生物,而在取自未发病区域的健康河蟹体内没有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类立克次生物主要分布在河蟹的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血细胞内,它可以破坏河蟹肌细胞的肌纤维的肌纤维,损害运动系统,这与河蟹的颤抖现象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它有可能是引发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群落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正常执行功能和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营养富集和盐度增加为特征的全球变化深刻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揭示这些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浮游细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2个营养水平和3个盐度干扰强度水平(对照组、3‰和9‰)的室内模拟实验;基于同一时间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细胞密度的差异,计算反应力、抵抗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等多个稳定性指标,尝试揭示群落的稳定性机制;借助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阐明不同营养水平下浮游细菌群落不同类群对盐度干扰的响应。研究发现,浮游细菌的细胞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在盐度干扰后降低,对盐度敏感类群相对丰度减少;盐度干扰后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增加,促进了适应干扰后环境的浮游细菌生长。更高的干扰强度显著降低了细胞密度,导致了更低的抵抗力;盐度干扰和营养水平在反应力、恢复力和时间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9‰盐度干扰下,高营养水平群落表现出最低的稳定性。多数稳定性指标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可以协同指示浮游细菌群落的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并不显著相关,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群落稳定性。未来淡水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和盐度增加将显著降低浮游细菌群落稳定性,多个稳定性指标的应用和高频次观测有助于了解浮游细菌群落对干扰的响应与稳定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