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科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sing ERA-40 reanalysis daily data for the period 1958-2002,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ransient eddy(TE) on the interannual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summer East Asian subtropical jet(EASJ) by conducting a detailed dynamical diagnosis.The summer EASJ axis features a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coherent meridional displacement.Associated with such a meridional displacement,the TE vorticity forcing anomal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eridional dipole pattern asymmetric about the climatological EASJ axis.The TE vorticity forcing anomalies yield barotropic zonal wind tendencies with a phase meridionally leading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suggesting that they act to reinforce further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J and favor a positive feedback in the TE and time-mean flow interaction.However,The TE thermal forcing anomalies induce baroclinic zonal wind tendencies that reduce the vertical shear of zonal wind and atmospheric baroclinicity and eventually suppress the TE activity,favoring a negative feedback in the TE and time-mean flow interaction.Although the two types of TE forcing tend to have opposite feedback roles,the TE vorticity forcing appears to be dominant in the TE effect on the time-mean flow.  相似文献   
2.
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中的逐月风场和温度场资料,对冬季位于东亚-西太平洋上空的西风急流(WJS)基本结构和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年当中最为强盛的冬季200 hPa WJS主体稳定地分布于东亚至西太平洋上空,向上向下均迅速减小.在对流层中高层,从东亚沿海到太平洋上空的西风系统较为深厚,低层对应着显著的大气斜压区.通过对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冬季200 hPa纬向风异常的EOF分解得到三种异常空间分布型,第一模态的中纬度西风异常主要发生于日界线以东的中东太平洋上空,第二、三模态则分别对应WJS主体发生增强/减弱和位置的北/南移动.WJS的这三种空间异常形态与中纬度低层大气斜压性的三种异常分布型相对应.通过对冬季WJS长期趋势的初步分析发现,近二十年来,洋面上空西风急流有增强趋势,这是由于急流轴南侧洋面上空大气存在显著增暖趋势、而急流轴北侧洋面上空却有变冷的趋势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1998年东亚夏季风波包传播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 850hPa风场资料和高度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与波动能量传播特征,表明东亚夏季风存在着加强和减弱的阶段性特征,其季风的爆发、加强、北推东扩与波包的加强和传播有显著的联系.在季风加强期,中、低纬地区一般为波包大值区并有波包加强和向东传播.东亚夏季风爆发前,季风加强主要受中低纬度系统能量的东传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后,季风加强期波包的经向传播十分明显,但期间波包也表现出一定的北传特征,表明低纬地区的系统能量也起一定作用.在东亚夏季风减弱期东亚为波包小值区控制,显示出在季风减弱阶段波包能量的传播也有减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从西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入手,运用统计学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与其相伴随的环流型和非绝热加热的关联。结果表明,当西南地区降水偏多时,东西向异常气旋、反气旋分别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上空以及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被异常偏北风控制,低层被异常偏南风控制,中层伴有较强的异常垂直上升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源区基本重合,而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层为异常的垂直下沉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汇区基本重合;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气候动力学方法揭示了导致西南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过程:高原西南侧爬升流的异常垂直运动通过影响南支气流向下游的水汽输送异常,进而导致西南地区非绝热加热异常,最终实现对西南地区降水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京津冀高温模拟,综合运用卫星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参数敏感性试验等技术方法,确定了耦合了多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BEP/BEM)的地表反照率、比辐射率和人为热等参数的本地化配置。数值对比试验表明,参照试验中优化地表反照率、比辐射率和人为热(通过本地优化BEM输入参数来实现)等参数后,模式对京津冀高温模拟的效果均有显著提高,65%及以上的城市站点,参照试验比敏感性试验模拟误差降低0.5℃以上。经参数优化的WRF/BEP/BEM,较好地模拟了201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5次极端高温过程,模拟结果与观测的标准差分别为1.4°C、0.8°C、0.9°C、1.0°C和0.7°C,分别较ERA5与观测的标准差减小26.3%、61.9%、40.0%、41.2%和36.3%。参数本地优化的WRF/BEP/BEM,可进一步应用于京津冀极端高温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气瞬变强迫对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NCEP/NCAR1948—2005年逐月和逐日资料,分别从天气尺度瞬变热力异常强迫和瞬变动力异常强迫两方面的作用着手,就大气瞬变异常强迫对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WP)型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在对流层低层,天气尺度瞬变热力异常强迫对冬季WP型的形成主要起削弱作用,而瞬变动力异常强迫对WP型的形成没有明显的加强或削弱作用;在对流层中高层,瞬变热力和动力异常强迫都有助于WP型的形成和维持,而且瞬变动力异常强迫对WP型的形成和维持作用还存在南北非对称性的特点,即瞬变动力异常强迫对WP型的南北偶极子型中北区异常的形成和维持作用显著,而对WP型中的南区异常的形成作用不明显。研究还表明,天气尺度瞬变异常强迫对WP型形成的作用时间是次月尺度的。  相似文献   
7.
向洋 《气象知识》2014,(1):29-30
2004年,一部美国灾难电影《后天》以科幻的手法描绘了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撼人场景,故事讲述了气象学家杰史·霍尔在一次科学研讨会上向各国政要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验证,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有民  叶殿秀  艾婉秀  王凌  王长科  高荣  向洋  赵琳 《气象》2013,39(4):500-507
2012年,全国年平均气温9.4℃,接近常年,但年内起伏较大;年降水量669.3 mm,较常年偏多6.3%,但时空分布不均。年内,气象灾害种类多,局地灾情重:暴雨过程多,局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重,长江、黄河和海河等流域先后出现明显汛情,北京、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出现山洪地质灾害;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8月上旬"达维"、"苏拉"、"海葵"3个台风一周内接连登陆中国,影响15个省(区、市);区域性、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多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11—12月北方多次大范围暴雪天气,部分地区遭受雪灾。综合来看,2012年气象灾害为偏轻年份,直接经济损失偏重,死亡失踪人数和受灾面积均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分卫星数据的冰川长度综合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冰川长度是冰川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以青藏高原普若岗日冰原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波段阈值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冰川边界,综合利用冰川中心线法和冰川主流线法获取冰川长度,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进行了实现。结果表明,提取的冰川长度线与人工数字化的冰川长度线吻合度较好,精度可达97.9%,且执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临近区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前缘地带.本文利用GPS实测速度场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分别计算了研究区域现今地壳岩石圈表面的GPS应变场及岩石圈内部的主应力分布,研究了印度板块持续挤压作用下板块边界带地壳岩石圈现今地壳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南北向的剧烈挤压变形与东西向的拉伸变形是现今青藏高原南缘地壳岩石圈的主要变形特征.其中南北向的地壳挤压变形主要集中在主前缘冲断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东西方向上,南北走向的亚东—谷露断裂是区域地壳东西向伸展变形的重要分界断裂.75°E是研究区域地壳形变的另一条显著不连续边界,其西侧地壳主压应变强度低、方向弥散且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性较差,而东侧地壳主压应变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方向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布格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辨析结果显示该分界带与循喜马拉雅西构造结楔入欧亚大陆的印度板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