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生物活动方式、习性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统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遗迹化石主要包括2大类4属4种:居住迹Palaeopycus heberti(赫伯特古藻迹),Skolithos verticalis(垂直石针迹);进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和Taenidium satanassi(箱形条带迹)。根据研究区的遗迹化石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该地可划分出一个遗迹组合:Scoyenia-Taenidium-Skolithos遗迹组合, 代表了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当前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世遗迹化石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十三陵地磁台站2005年全年的地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地区Pc6脉动的周期分布和发生率等特征.对Pc6脉动与TID的关系也做了一些尝试性探讨.我们选择北京大学多普勒雷达观测到TID事件同十三陵台站观测到Pc6脉动进行比较研究,在2004年12月23日至2006年3月11日这段时间内,共有42个事件满足要求.经过分析发现TID事件与Pc 6脉动在波动频率和波形上有比较好的相关性,讨论了Pc6脉动与TID可能的诱发源.  相似文献   
3.
渐新世代表地球一个早期的“冰室”期,是地球气候演化和生物演替过程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渐新世植物化石的碳同位素可为研究该时期的古气候提供依据。对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及其最近现生亲缘种的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化石种Buxus ningmingensis,Chuniophoenix slenderifolia和Cephalotaxus ningmingensis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分别为-29.0‰,-28.3‰,-28.0‰;碳同位素分馏(Δ13C)分别为23.48‰,22.74‰,22.43‰;叶内细胞间和外界大气的CO2分压比(C植物/C空气)分别为0.84,0.81,0.80;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42.63μmol CO2/mol H2O,51.56μmol CO2/mol H2O,55.38 μmol CO2/mol H2O。其对应的最近现生亲缘种(NLRs)的δ13C分别为-27.9‰,-29.7‰,-28.8‰;Δ13C分别为20.47‰,22.36‰,21.42‰;C植物/C空气分别为0.71,0.79,0.75;WUE分别为72.22 μmol CO2/mol H2O,51.28μmol CO2/mol H2O,61.76 μmol CO2/mol H2O。化石种δ13C值均落在现代C3植物相应的数值范围内,其Δ13C和C植物/C空气均高于相应的NLRs数值;而Buxus ningmingensis和Cephalotaxus ningmingensis的WUE低于相应的NLRs数值;其中Chuniophoenix slenderifolia的WUE稍高于相应的最近现生亲缘种C. hainanensis,推测可能与其NLR标本的母本植物生长在水源充足、空气潮湿的湖溪边湿地环境有关。基于Δ13C、C植物/C空气和WUE结果,推测化石种可能生活在一种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化石种及同层位化石的古气候重建支持了当前古气候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黄铁矿及其沉积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化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研究,有助于明确生物的化石化过程以及期间的沉积微环境。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广西宁明组植物化石中保存的黄铁矿进行了分析,发现离散型单晶和成群的莓状体共同保存。单晶绝大多数为无规则至球状体,晶棱不明显,表面可见凹点;少数为八面体,晶棱明显,表面光滑;单晶直径为0.79~1.58 μm;莓状体为圆球状,粒径为7.23~14.95 μm,S/Fe原子个数比的均值为1.54。莓状体的粒径大小和变化幅度均处于低值段,其S/Fe原子个数比值小于2,结果均说明当时植物体上、下表皮间为一种贫氧的水体环境,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莓状体。植物化石上、下表皮间由于未保存组织结构,而被大量的、近似层状分布的黄铁矿单晶和莓状体充填,结果支持了化石内莓状体形成与有机质降解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大气CO2与地球温室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化石植物气孔参数已被证明是一种较精确重建古大气CO2的生物指标。从甘肃下侏罗统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和内蒙古霍林河下白垩统霍林河组采集了角质层保存完好的B. furcata,对其表皮构造进行了细致分析,详细统计了该种下表皮的气孔参数。应用B. furcata与它最近现存亲缘种Ginkgo biloba的气孔比率,定量重建了早侏罗世Toarcian、中侏罗世Aalenian和Bajocian以及早白垩世Hauterivian的古大气CO2浓度,它们分别是(1263±71)×10﹣6、(1388±24)×10﹣6、(1599±31)×10-6和(1899±198)×10﹣6,结果与Berner全球碳平衡模型GEOCARB I—Ⅲ中CO2浓度变化曲线吻合,证明B. furcata是恢复古大气CO2浓度的良好生物指标。结合我们以前利用陆生植物恢复中生代古大气CO2浓度的结果,发现恢复的中生代大气CO2值均在GEOCARB I—Ⅲ模型中的低值区内,据此推测中生代陆相环境大气CO2要低于海相环境的值。此外,在各地的B. furcata下表皮中均发现了气孔簇,认为这是B. furcata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极光电集流指数(AE)被广泛用来定量描述由电离层电流引起的极光带地磁活动.AE指数也是宏观描述亚暴事件强度和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要指标,它的优点在于简单直观和快速.本文对1998年8月6日系列亚暴事件的极光活动、电流体系和AE指数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伪亚暴期间虽然AE指数大于500 nT 且有快速增长和缓慢恢复的形态,但是极光没有明显的极向或者赤道向的扩展,极区电流体系主要呈现对流特征;伪亚暴和亚暴期间AE指数的形态变化没有本质区别,但电集流中心的位置有很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台站分布对AE指数计算的影响,探讨了伪亚暴和亚暴期间磁场扰动最大值所处的磁地方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存分析法和叶缘分析法重建中国渐新世年均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渐新世全球气候总体上发生了降温,代表着地球新生代早期的一个"冰室"。植物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作为地质时期的产物,植物化石能够反映当时陆地气候的变迁。本文利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CA)对中国5个渐新世植物群的年均温进行了恢复,并利用叶缘分析法(Leaf Margin Analysis,LMA)对其中木本双子叶植物不少于15种的4个植物群年均温进行了分析。两类方法的推测值整体表现为CA的年均温相对高于LMA值,其中叶缘分析法东亚模型得出的年均温高于中国模型值。通过对能影响两类方法结果的因素分析,推测CA恢复的值能更好地代表化石点当时的年均温,咸水河组下段植物群为13.3~15.6℃,杨连屯组大桥段植物群为12.1~19.4℃,三合植物群为14.3~16.8℃,景谷植物群为19.7~23.7℃,宁明组植物群为22.0~23.6℃。由于CA恢复的年均温都高于当地现在的年均温,推测渐新世时,虽然全球温度自始新世以来整体相对降低,但还是比现在温暖。  相似文献   
8.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均温(MAT)为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2.5~16.7℃、最热月均温(WMMT)为21.6~28.1℃、年均降雨量(MAP)为828.0~1 900.0mm、最湿月均降雨量(MPwet)为160.0~343.0 mm、最旱月均降雨量(MPdry)为7.0~54.0mm、最暖月均降雨量(MPwarm)为105.0~180.0mm。孢粉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MAT为11.5~23.9℃、CMMT为-1.0~16.7℃、WMMT为23.0~27.9℃、MAP为803.0~1 613.0mm、MPwet为116.0~293.0mm、MPdry为17.0~55.0mm、MPwarm为94.0~180.0mm。植物群大化石和孢粉化石的共存分析结果都指示一种温暖的、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现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较相似。盘州地区现在气候与早渐新世气候相比,夏季变凉爽多雨。结合我国同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参数,结果说明我国早渐新世时气候随纬度升高变化并不大,其分带现象明显低于现在的气候纬度分带变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浙江天台-宁海地区嵊县组第3沉积层的孢粉样品11个, 该层时代属晚中新世。其中, 在宁海县黄泥塘村和大路下村各采集4个, 天台县家湖村采集3个; 样品岩性主要为浅灰色至灰褐色湖相沉积的泥岩至泥质粉砂岩, 部分样品含较多硅藻土(采样地点分布范围 29°8'~29°10'N, 121°14'~121°16'E)。经化学处理, 除HNT-11, DLX-1和DLX-2以外, 在其余8个样品中发现了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 共鉴定39个类群, 归属23科, 建立了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禾本科(Poaceae)—菱属(Trapa)为主要特征的孢粉组合。结合同层位植物大化石记录, 推论晚中新世天台-宁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丰富, 以具有一定垂直地带性的森林植被为主: 自山麓向上, 随海拔升高, 由常绿阔叶林逐渐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落叶阔叶林过渡; 研究区生长有松属(Pinus)及竹类植物, 草本植物生长茂盛, 并生长有一定量的蕨类植物; 研究区内湖泊、池塘及沼泽等平静的淡水水体普遍存在, 使得菱属等水生草本及盘星藻(Pediastrum)等淡水藻类广泛生长。该植被类型与现今浙江兼具一定垂直地带性的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较为相似。通过对当前孢粉组合应用共存分析法, 定量重建了晚中新世研究区的8个古气候参数, 即年平均气温(MAT)17.0~18.5℃, 年平均降水量(MAP)979.0~1722.0mm, 最热月平均气温(WMT)26.5~28.4℃, 最冷月平均气温(CMT)3.3~7.7℃, 平均最大月降水量(MMaP)176.2~265.0mm, 平均最小月降水量(MMiP)7.0~31.6mm, 平均最热月降水量(MWP)165.5~232.5mm以及气温年较差(DT)18.2~21.5℃, 表明晚中新世研究区的气候温暖湿润, 同该区现代气候相近。  相似文献   
10.
利用球冠谐分析法对2009年我国35个绝对观测地磁台站的Sq太阳静日变化进行内外源场分离,反演得到三个劳埃德季节(冬季D,分点E,夏季J)相应的内、外源等效电流体系,结果表明Sq外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56.2 kA、137.7 kA、137.9 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24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30LT;Sq内源电流体系在该区域D、E、J三个季节的电流涡中心强度分别为21.1 kA、63.4 kA、72.7 kA,电流涡中心位置的地方时由冬季的1100LT前移至夏季的约1000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