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1960—2015年湖北省荆州市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候气温分析荆州春、夏、秋、冬四季初日与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荆州近56 a四季初日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提前,秋季和冬季推迟;春、夏和秋季初日随年代变化显著,而冬季初日随年代变化不显著。季节平均长度夏季和冬季为120 d左右,春季和秋季为60 d左右,夏季日数冬季日数春季日数秋季日数。从年际变化来看,夏季变长,冬季缩短,春秋季变化不明显;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夏季明显变长,秋季和冬季缩短较明显,而春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利用荆州6个国家气象站1989—2018年的夏季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与经典人体舒适度模式计算及评判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建立荆州夏季人体舒适度模型,确定人体舒适度评判标准,并用湖北近 30 a气象资料对各区域人体舒适度进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荆州6市(县)一年中各有3个月的舒适期,松滋还有2个月的较舒适期,松滋气候条件最佳;湖北各区域30 a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月分布均呈“W”型;鄂西南是湖北避暑胜地,松滋是荆州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有效降水指数(Effective Precipitation,EP)识别湖北省历年干旱和洪涝过程,分析近62 a旱涝过程频次时空变化和旱涝年、旱涝转换特征以及2010年以来旱涝特点。结果表明:湖北省旱涝频发区总体呈东涝西旱、南涝北旱的片状分布。干旱和暴雨洪涝发生频次分别呈现波动式下降、上升趋势。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和伏秋季,发生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夏秋干旱以及极端干旱有趋多增强的态势;暴雨洪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频次呈增多趋势。旱涝年年际间呈现连旱2~4 a、连涝2~3 a或旱涝交替的特征,部分年份年内旱涝并存、旱涝急转,2010年以来无旱涝并存年。旱涝转换站数年际间波动较大,呈现5个阶段性上升特征,各递增阶段最大站数呈递减趋势。2010年以来旱涝呈现极端性增强、骤发性增多及连旱连涝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次单站暴雨的气象要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门站2004年6月26日20时至17日20时地面气象要素资料以及同期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产品资料,对2004年6月27日发生在天门市的一次单站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流单体由天门站西南方向缓慢移来,并逐渐增强,当天07-09时为对流旺盛阶段,这2h对流单体回波在天门站上空维持是这次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应用等效雷达产品指导人工增雨作业一直是各地基层气象部门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业务与服务中的一个难点。天门市气象局利用武汉中心气象台提供的等效雷达产品,于2005年8月在该市进行了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武汉中心气象台提供的适时等效雷达资料,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基层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使其达到预期的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次春季寒潮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气图和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11~13日湖北省强寒潮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引导气流的偏北分量增强使冷空气转向东南取西北路径入侵湖北是导致这次寒潮爆发的关键因素,天山一线向东南方移动的冷锋和湖北省上空强盛的冷平流为这次强寒潮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蒙古冷高压的加强、测站热低压的发展和前期近地面层异常增温提供了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