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莞市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东莞站2007年8月~2008年7月的草温与地温、气温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在不同下垫面环境下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分析表明:年平均草温地温气温;极端最高温度中,地温草温气温;极端最低温度中,草温地温气温;草温的日变化幅度和年变化幅度最大,地温次之,气温最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下垫面的差异以及传感器的安装等。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24~28日广东省出现大范围的连日暴雨,由于应用多家数值预报模式对东莞地区在该次强降水过程进行的精细化预报结论(降水强度、出现时段、过程结束日等)与实况出现较大的偏差,社会服务效果极不理想。利用日本、欧洲数值预报模式,结合实时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及自动站资料,回头跟踪该次连日暴雨的预报与实况的偏差,进一步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产品模式与实况误差较大是导致偏差的基本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初期暴雨漏报,主要是对高空江淮气旋涡诱发西风低槽移入华南,触发近地层中尺度辐合对流发展,具有突发性和区域性的认识不够;而空报则是对在夹长的低槽区内,水汽汇集抬升辐合区域的分析不细致;中期降水量级偏大主要是由于对降水持续时间及副高加强西伸的动力抬升作用考虑不周。并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东莞市新、旧站点搬迁前后3个月人工对比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差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对观测环境变迁引起观测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站点搬迁造成观测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湿度、风、降水等差异较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高、风速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城区的热岛效应与城郊的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是造成气温、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观测环境周围是否有建筑群阻挡是造成风速、风向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茂名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6,他引:8  
利用茂名1971~200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其降水、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近30多年来,茂名的年降水以年际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变化有升有降,可能是其原因所在。年气温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年气温每年上升0.03℃,春、夏、秋、冬季气温的普遍上升,导致了全年气温的明显上升。气候变化导致了台风连续登陆茂名,高温天气连连刷新纪录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茂名水果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田七也称三七,是一种名贵的稀有药材,根、茎、叶各具有独特的功效,我国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均有种植。茂名市在60年代中期至7C年代开始试种,助年代至90年代大面积生产,本市北部及东北部山区,约占种植面积95%。1986年至1991年,本市的田七生产已由92公顷扩展到258.6公顷,增加了1.8倍多。生产实践证明,发展田七生产,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本市种植田七历年平均每公顷产值达230355元。信宜县大成镇北梭管理区农民苏灿章,1985年至1991年,收获田七0.95公顷,折合人民币24.2万元,年平均收入3.46万元。因此,种植田七,是山…  相似文献   
6.
东莞市高温天气特征及高温预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劲梅  鄢俊一 《气象科技》2008,36(6):755-759
利用差值分析方法对东莞市气象观测站搬迁前后气温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站点搬迁后高温日进行订正,探讨1971年以来东莞市高温天气变化趋势特征;同时利用东莞市高密度自动站气温监测资料对2007年7~8月该市罕见持续长时间高温天气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利用单站气象要素剖面曲线演变特征及一些预报经验探讨该站高温预报、预警一些指标,分析表明:旧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比新站高0.83℃、月极端最高气温比新站高,订正新站高温日后,夏季高温日从1971年以来几乎以每10年增加1倍的速度递增;东莞市高温分布有区域小尺度特征,有4个较为明显的高温中心区;单站剖面曲线的演变对本地高温预报、预警有较大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NECP/NCRE再分析资料、雷达观测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7月中旬东莞两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是在西南季风爆发、ITCZ北抬与高空东亚大槽南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东莞地区两轮强降水是低层区域切变辐合发展及移动触发的。  相似文献   
8.
“榴莲”、“尤特”、“玉兔”三个台风前后相隔不到4天、20天在同一月份相继登陆广东沿海,且均严重影响粤西地区,在历史同期是首例。本文从有利台风形成、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制约台风移向的有利环境场演变和台风登陆带来茂名地区风雨分布悬殊特点进行分析,为探讨热带气旋预报累积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究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3-5日东莞出现的3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3次过程中出现不同强对流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1)3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切变线、弱冷空气、地面辐合线共同配合下产生的;(2)3次过程都有层结不稳定的能量,但前2次过程的不稳定条件更大;(3)垂直风切变从大到小的变化是前2次过程出现雷雨大风,最后一次只出现强降水的原因;(4)低层强西南风为这3次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水汽辐合中心有利于最后一次过程产生范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降水;(5)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对于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发展、落区及强度有约1h的提前指示作用;(6)前2次过程强回波发展的高度高于零度层,冰晶和水的混合带的重力拖拽作用及潜热冷却对下沉气流的作用,容易产生雷雨大风,而最后一次过程以液态水为主,液态水的重力拖拽作用明显比冰晶小,因此过程以强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10.
张劲梅  莫伟强 《暴雨灾害》2013,32(4):330-337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及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对2013年3月20日发生在东莞的一次罕见龙卷、冰雹等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龙卷过境时的单站气压、温度、风向风速与雷雨大风过境时明显不同,前者具有较典型的龙卷特征。2) 华南地区高低空强的风随高度增大的垂直变化、上干下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以及低层高湿、增温为对流天气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冷空气南压和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3) 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强的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以及较强的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为龙卷产生提供了可能性。4) 龙卷、冰雹强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与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加强有密切关系。5) 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龙卷时,最强回波为72 dBz;龙卷出现在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附近,更靠近后侧V形缺口;多时次观测到三体散射(TBSS)回波,与降雹对应;反射率垂直剖面图上可见明显的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BWER)先于龙卷20多分钟出现。径向速度图上,龙卷出现时超级单体风暴同时具有龙卷涡旋特征(TVS)和中气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