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换相开关从源头治理三相电流的不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三相不平衡问题,具有机械互锁和电子互锁双重保护,再加上过零换相的特性,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及换相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大量敏感型负荷(sensitive load,SL)接入配电网。本文针对敏感程度不同的SL,构建了分布式风机(distributed wind turbines,DWTs)的优化配置方案,在发生电压暂降时提升SL节点的电压复原能力。首先,采用了加权电压复原能力(weighted voltage recovery capability,WVRC)指标来量化表征SL节点的电压复原能力的高低;其次,采用STATCOM技术提供快速无功补偿,支撑SL节点电压复原过程中所需要的无功功率;然后,基于不同的WVRC指标值,在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不同的DWTs优化配置方案,以满足敏感程度不同的SL节点对电压复原能力的需求。采用二阶锥松弛(second-order cone relaxation,SOCR)方法,将原始数学模型中的非凸可行域,转化为凸二阶锥可行域,进而获得原始数学模型的最优解。最后,选用扩展的IEEE 33节点配电网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不同WVRC值对DWTs的配置方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低压配电网是电力物联网(EPIoT)最核心应用场合,智能低压配电网应实现向电力物联网的自然延伸。为此,现有低压配电网数据采集与自动化系统要发展成云-边缘节点-边缘设备的体系架构,而作为核心边缘节点的配变终端(TTU)必须具备快速迭代能力,以实现新旧多种业务的边缘融合和云边协同。为此,首先对支撑边缘节点的容器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配变终端边缘节点化和容器化的关键实现技术,包括硬件平台、软件架构、容器部署及交互、容器管理和云边协同等。最后,新增一种提出的低压回路监测终端(CTU),对配变终端新型应用场景进行了设计,从而论证了配变终端边缘节点化和容器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串联引信后级在前级战斗部爆轰条件下的结构响应无法通过常规方法计算的问题,提出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后级引信结构强度的计算和校核。该方法利用LS-DYNA软件计算前级爆轰冲击条件下后级引信本体及元器件、零部件的过载、应力、应变三个物理量,并利用这些物理量分析和校核引信结构强度。仿真计算和外场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的应用解决了爆轰条件下串联引信后级结构强度的计算和评估问题,仿真模型具有较好的拟真度。  相似文献   
5.
受周边环境条件约束,高填方工程中呈现多种组合式桩基托梁扶壁式挡土墙。结合某高填方项目条件,设计出一种支撑梁与桩基托梁组合的新型桩基托梁扶壁式挡土墙。为研究该新型挡土墙受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分别从支撑梁间距、是否设置拉梁及支撑梁基础类型等因素分析支护体系内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支撑梁间距增大,支撑梁轴力及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增大,支护桩身弯矩变化微小;设置拉梁时,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减小,支护桩在拉梁位置产生较大反弯矩突变;支撑梁基础采用桩基时,其支护桩最大弯矩及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均大于支撑梁基础为条形基础的情况。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及规范变形控制要求,提出了经济、适用、安全的支护体系方案。  相似文献   
6.
针对串联攻坚弹前级战斗部爆炸时,后级引信会承受过载和冲击波超压场双重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基于过载超压耦合法的后级引信结构强度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后级引信的过载超压耦合有限元模型,并施加过载超压耦合载荷计算后级引信结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和校核引信的结构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过载超压耦合法的仿真分析结果与靶场试验结果相近,该方法可用于后级引信结构强度的设计和校核.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冬瓜山铜矿深井盘区隔离矿柱合理的采场参数和回采顺序以提高其开采安全性,针对传统方法中未考虑属性间交互作用和只进行静态分析的不足,基于λ模糊测度和Choquet积分构建了动态综合评价法,提出了选择回采方案的新思路。结合冬瓜山铜矿52#隔离矿柱的工程实际,提出4种回采方案,选取侧壁最大主应力、端壁最大主应力、侧壁最大水平位移、顶板最大垂直位移和塑性区体积作为评价指标。利用MIDAS/GTS与FLAC~(3D)耦合建模获取初始数据,得到交互度为-0.99,-0.5,0,1,10时各方案的综合优越度,通过对比确定从厚至薄回采,从G1到G7各回采单元的长度依次为36,34,34,52,70,70,70 m,端壁和侧壁预留2~4 m厚矿柱,采一充一的回采方式为最优回采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3种减小开采应力集中的方案,并运用MIDAS-GTS和FLAC3D软件对渣滓溪锑矿现行开采方式和改进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无序开采方式下,应力集中明显,且应力集中点不易预测。改进方案分析指出先开采下盘矿脉时,对上盘矿脉形成应力叠加,出现应力集中;先开采上盘矿脉时,形成的采空区隔断了上覆岩层压力,可以很好地避免后采矿脉应力集中,因此对渣滓溪锑矿由于应力集中引起的岩爆的防治应选择先开采上盘矿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