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石生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研究太白山地区大气氮沉降量及来源。对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上石生苔藓样品氮含量(ω(TN))和氮同位素值(δ15N)进行分析,并对南北坡数据进行比较。南坡苔藓ω(TN)与海拔高度(Laltitude)的关系为ω(TN)=5.23-3.00×10-4Laltitude(R2=0.05),北坡为ω(TN)=3.48-3.00×10-4Laltitude(R2=0.14);南北坡苔藓ω(TN)随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根据前人经验估算出南坡大气氮沉降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2.11、48.07kg/(hm2·a),平均值为70.57 kg/(hm2·a);北坡大气氮沉降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61.66、21.72 kg/(hm2·a),平均值为39.03 kg/(hm2·a);南坡苔藓δ15N主要集中在-6‰~-2‰,北坡苔藓δ15N主要集中在-5‰~-1‰,太白山地区主要氮源为农业或土壤氮的自然释放。  相似文献   
2.
用实验室自配的标准正构烷烃样品分别经硅胶或氧化铝柱层析后发现,等量溶剂洗脱的情况下硅胶对长链正构烷烃无吸附而氧化铝具有一定吸附性。进一步通过用植物样品测试4种层析柱填充方法,发现不论是只用氧化铝填充还是上部硅胶下部氧化铝和上部氧化铝下部硅胶,都会对长链正构烷烃产生一定的吸附,且这种吸附效果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增强。在实验条件下,当碳链加长到C36时,用硅胶加氧化铝填充层析柱的吸附量已达到20%左右,而只用氧化铝填充层析柱的吸附量则高达50%。故建议对研究高碳数正构烷烃的地质样品组分提取时用单一的硅胶柱层析方法。同时,实验显示对于一些杂质多的正构烷烃样品经过尿素络合后比络合前"干净"得多。18个黄土-古土壤和植物样品平均回收率为50%左右,经过尿素络合后的样品正构烷烃各组分相对含量基本不会发生改变,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因此在进行非正构组分干扰较大的正构烷烃各组分相对含量或同位素分析时,可以选择尿素络合的方法来将其纯化。  相似文献   
3.

秦岭南麓汉江流域上游地区分布着厚达二、三十米的黄土堆积,与秦岭以北地区黄土相比差异明显。汉江流域黄土中的钙结核分布十分广泛,钙结核内壁附着纯净致密的碳酸盐晶体,而秦岭以北黄土钙结核中却少有碳酸盐晶体析出。铀系不平衡测年是一门发展成熟、测年精度高、测年范围相对较广的第四纪重要测年方法,本文尝试利用铀系测年法对汉江流域上游柳陂黄土剖面钙结核样品内的碳酸盐晶体进行了铀系测年分析。柳陂剖面厚约17 m,可辨认出多层古土壤与黄土地层。自柳陂剖面中下部获取的4件钙结核样品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115.57±0.66 ka、130.15±0.65 ka、303.97±14.47 ka和356.40±11.60 ka,随着地层深度增加,230Th年代增长,且与磁化率揭示的土壤地层序列基本一致。所以初步推断柳陂黄土剖面的地层序列为S1、L2、S2-Ⅰ、S2-Ⅱ、L3和S3。研究表明,秦岭南麓钙结核的230Th年龄可为黄土地层的独立定年提供重要参考。根据碳酸盐钙结核形成机制,认为钙结核中碳酸盐晶体的230Th年代能够指示相应黄土地层的最小年龄

  相似文献   
4.
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塬面中心地区,分别开挖一个竖井获得L2以来连续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并对剖面样品的总有机碳、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土-古土壤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前人对天然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注意到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δ813Corg与无机碳酸盐δ13Ccarb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西峰塬和洛川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5和r=0.314,a<0.01,该结果与以往对黄土高原塬面边缘天然露头剖面获得有机碳与总碳酸盐碳同位素呈反相关趋势的结论不一致.对于这种现象的初步解释可能是:(1)来自后期的改造作用:由于黄土沟谷出露的天然剖面多发生在雨水冲刷黄土塬面所切割形成的沟谷两侧,这样天然剖面处于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环境,其表层至某一深度受外界水热环境和气体交换影响黄土中的无机碳酸盐;(2)同时黄土-古土壤竖井剖面也可能受土壤CO2分压的影响造成土壤次生碳酸盐的形成而导致同位素变化趋势的复杂性;(3)采样点区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塬面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并与相应地区的天然剖面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所记录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以往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亚季风控制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而对于秦岭南部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鲜有报道。对比两种气候条件下的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可更广泛和深入地认识黄土碳同位素所指示的生态环境变化。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位于秦岭南麓的洛南上白川、刘湾两剖面,剖面厚度分别为74m和10m,以20cm间距采集上白川剖面38个样品,刘湾剖面51个样品。采用高温灼烧氧化法对全部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进行测定,并将结果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西峰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上白川剖面有机碳同位素( δ13Corg.)的变化范围为-24.43‰~-21.30‰,刘湾剖面的变化范围为-24.70‰~-20.52‰,洛川剖面的变化范围为-23.37‰~-18.72‰,西峰剖面的变化范围为-23.68‰~-19.47‰。末次间冰期位于半湿润地区的上白川和刘湾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峰值较半干旱地区洛川、西峰剖面偏负1‰~2‰,即上白川和刘湾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峰值分别较洛川剖面的峰值偏负1.8‰和1.9‰,较西峰剖面的峰值偏负1.3‰和1.4‰。因此,该区的植被覆盖应是以C3植物为主的C3和C4混合草原植被类型;从整体上来看,洛南剖面古土壤层碳同位素较相邻黄土层的碳同位素偏正,因此,古土壤形成时期C4植被相对比例增加。末次间冰期洛南上白川和刘湾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峰值较洛川、西峰剖面的峰值偏负1‰多,表明受东亚季风控制的半干旱-半湿润的黄土区,暖季节降水对C4/C3植被相对比例增加的趋势和幅度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暖季节降水的增加有利于C4植被相对比例的增高,同时降水的季节性分布和/或降水量的增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所记录的C4植被相对比例及其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6.
黄土地区汇流计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普  李怀恩 《地下水》2002,24(2):98-99
汇流计算的任务与目的就是把产流计算得到的净雨过程转变为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为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服务。本文在归纳黄土地区汇流特征的基础上,简述了黄土地区汇流计算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几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单颗粒锆石化学溶蚀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CA-ID-TIMS)U-Pb法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由于存在236U16O18O+236U18O16O+238U16O2+的干扰问题,目前国际上通用的U-Pb定年稀释剂是205Pb-233U-235U而不采用205Pb-233U-236U。针对该问题,本文详细探讨了热电离质谱法(TIMS)测定U同位素过程中,236U16O18O+236U18O16O+238U16O2+的干扰对U-Pb年龄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指出ID-TIMS U-Pb分析过程中控制233U-236U稀释剂的加入量,保证样品-稀释剂238U/236U混合比>0.5,236U16O18O+236U18O16O+238U16O2+的干扰对定年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详细探讨了热电离质谱(TIMS)U、Pb同位素测定过程中二次电子倍增器(SEM)死时间的准确设定对高精度CA-ID-TIMS U-Pb定年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线氧校正205Pb-233U-236U稀释剂CA-ID-TIMS单颗粒锆石U-Pb年龄高精度测定方法。最后,采用所建立方法对标准锆石ZS进行了测定,获得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59.91±0.25Ma(2σ,仅分析误差),与文献报道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由于采用了233U-236U双稀释剂内部校正U同位素分馏效应,该标样年龄测定精度达到0.05%,优于其205Pb-235U单稀释剂法年龄测定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肖岩平  张普珩  张雷  贾培哲  柯映明 《北京测绘》2021,35(11):1434-1439
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日常监管、维护保养等过程活动的监管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结合高分数据处理、多元数据集成融合与交通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交通基础设施普查监管系统.该系统可为交通基础设施本底地摸查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监管、维护保障等全周期信息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撑,为交通规...  相似文献   
9.
张普  刘卫国 《第四纪研究》2013,33(1):179-186
以往对于土壤碳酸盐根茎体(CR)的形态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具有纯的生物成因源的特征,被用于指示不同大陆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西峰和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分别采集65个和22个样品。通过湿筛法(80目)分离后,在显微镜下通过细针挑选出根茎体样品进行碳同位素(δ 13C CR)的分析,并将结果与总有机质碳同位素(δ 13C TOC)、总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δ 13C TIC)、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磁化率(MS)等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西峰剖面的土壤碳酸盐根茎体δ 13C CR值的变化范围为-8.6‰ ~-3.7‰,δ 13C TOC值的变化范围为-23.68‰ ~-19.47‰,δ 13C TIC值的变化范围为-8.65‰ ~-4.95‰; 洛川剖面的土壤δ 13C CR值的变化范围为-8.30‰ ~-3.58‰,δ 13C TOC值的变化范围为-23.28‰ ~-18.72‰,δ 13C TIC值的变化范围为-8.50‰ ~-3.78‰; 两个剖面末次冰期以来的δ 13C CR均没有完全响应MS,TOC和δ 13C TOC 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S0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L1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 而与δ 13C TIC值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和幅度。该结果表明西峰、洛川剖面碳酸盐根茎体碳同位素类似于总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复杂(如碳酸盐的淋溶迁移、植被的影响、原生碳酸盐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淋滤深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独立使用黄土碳酸盐根茎体δ 13C CR值来重建该地区的古植被(C4/C3)变化信息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10.
张普 《测绘标准化》2002,18(2):3-7,12
针对数字化测图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籍测量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在认真研究《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总结多年来数字地籍测量经验的基础上,从工作底图、界址点测量、数字地籍图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