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业科学   1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植物性次生物质对光肩星天牛成虫作用机理的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植物性次生物质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 pennis(motsch)成虫的生活习性产生定向行为,这些次生物质影响昆虫的行为,并作为植物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此项研究,寻求植物中地昆虫强烈生理活次生物质,  相似文献   
12.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moval,RT)、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RTS)、旋耕转变为深松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moval,RT-DT)、旋耕转变为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turn,RTS-DTS)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在土壤有机碳中比例的变化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从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对SOC及其各活性组分均产生显著影响,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RTS处理和RTS-D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RT和RT-DT处理高6.1%~15.6%和19.1%~32.3%。并且转变耕作方式后RTS-DTS处理比于RTS处理SOC含量提高16.9%~20.0%。同时,RTS-DTS处理的POC含量比RTS处理高13.6%~53.8%;但RT-DT和RTS-DTS处理的土壤ROC含量较RT和RTS处理都呈下降趋势,RTS-DTS处理的ROC含量比RTS处理下降4.6%~10%;MBC含量降低23.8%~30.6%。虽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处理的DOC含量,但RTS转变为RTS-DTS处理后,其3个土层的DOC含量下降了8%~41%。相比于RT和RTS处理,RT-DT和RTS-DTS处理0~30 cm各土层中LO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OC与ROC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SOC及各组分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耕作方式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SOC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这更有利于SOC的有效积累,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固存。  相似文献   
13.
光肩星天牛成虫对不同阔叶树选择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植物源挥发物质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成虫的栖息、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试验表明其成虫受寄主植物挥发物质的影响,产生定向行为,不同树种对天牛成虫有不同的引诱效果。对成虫头部附器不同处理后进行生物测定,初步确定了成虫接受挥发物质的器官。并对其头部附器的细微结构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此项研究将为揭示天牛发生规律、危害特性及防治  相似文献   
14.
左秀锦  曹建明  林海涛  张玉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56-7558,7560
主要论述了乙炔作为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介绍了乙炔的硝化、反硝化抑制作用,对温室气体(N2O等)排放的抑制作用及与其他抑制剂的协同作用;对乙炔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可行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了其市场化应用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聚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水浸法和土壤培养法测定了高聚物包膜尿素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并用相关分析确定2种方法的应用范围;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与水稻需肥规律的吻合性。结果表明:1)水浸法可用于高聚物为主要膜材料的包膜尿素氮素释放特性的评价;2)土壤培养法可用于评价包膜肥料的实际释放特性;3)自行研制的包膜尿素CH50和CH51在水中的释放曲线分别符合对数方程和乘幂方程,而日本出品的包膜尿素(LPS)的氮素释放曲线为S型;4)LPS在水浸法和土壤培养法中的氮素释放过程可分3阶段即延迟释放阶段(迟释期)、快速释放阶段和缓速释放阶段,而CH50和CH51两种肥料的氮素释放没有明显的阶段区分;5)盆栽试验证明LPS的养分释放特征更接近于水稻的需肥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种子贮藏技术,综述了影响贮藏期的因素,重点阐述了超干贮藏、超低温贮藏和人工种子等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提出了今后种子贮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1994年8月31日,又一起驾驶员被冷却水烫伤事故,发生在河北迁西县兴城镇东河南寨村。当一台小四轮拖拉机拉重载上坡时,拖拉机“翘头”,水箱中冷却水大量溅出,驾驶员烫伤面积达全身的60%,仅医疗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近十几年来昆虫种类和数量变化的规律,说明了害虫的发生完全是由于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结果。应不断引进新的植物种,利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相互调节去控制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六年宝相大队用保定化工四厂提供的无碘增产灵(苯氧乙酸)对水稻苗期进行了喷洒试验,取得了明显效果:对水稻弱苗用20ppm浓度喷洒,48小时后,叶片由黄绿色变为黑绿色,96小时后加速生长,10天后,株高赶上或略高于早发壮苗,直到成熟,无其他异常表现;同样浓度在移栽期喷洒,移栽时秧苗即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尿素减量化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一级品率,并且能较好地保证马铃薯产量,马铃薯产量增加8.00%~25.59%,以100%控释肥增产效果最好。马铃薯品质方面,减氮控释肥处理能提高马铃薯品质。施用控释肥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10.53%~22.69%,其中,以减氮40%控释肥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在马铃薯土壤硝态氮含量方面,施用控释肥能降低硝态氮在各个土层的累积,其中减氮30%~40%控释肥处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