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业科学   11篇
艺术   4篇
地球科学   227篇
航空航天   1篇
生物科学   15篇
文化教育   22篇
经济   15篇
环境安全   2篇
自然科学   14篇
社会科学   20篇
历史地理   11篇
工业技术   42篇
语言文字   7篇
文学   4篇
数理化   5篇
医药卫生   10篇
军事   2篇
哲学宗教   18篇
政治法律   17篇
交通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通过对兖州煤田含煤地层旋回划分及结构特征分析,研究了海平面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煤聚积的控制作用;论述了煤聚积过程中的主导控制作用;查明了含煤地层的旋回特征,表现为不对称性和不同级次的旋回相互叠加,海平面的变化具有高频率和突发性等特点,含煤地层旋回的特征主要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322.
江苏吴江地区近2000年来的海面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  谢志仁 《江苏地质》1996,20(1):46-50
沉积学方法是研究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重要手段,吴江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后缘、太湖平原东南部,地势低洼,为最近2000年历史时期中海面变化敏感区。文间作者采用沉积学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23.
全新世海侵痕迹遥感信息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英时  杨忆 《地理研究》1996,15(1):73-81
本文应用TM、MSS、NOAA等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遥感信息,并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岩相、历史考古等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华北平原全新世海侵痕迹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中特别注重利用与海侵有着直接成因关系的地下咸水体及水化学特征变化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水、热、盐、土、植被等环境因子。通过多种图象处理方法,突出古海岸线两侧环境因子的综合差异,识别和勾绘古岸线。  相似文献   
324.
晚古生代—三叠纪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作用的碰撞造山期,其中石炭二叠纪是点接触至面接触碰撞的阶段。华北石炭二叠纪发育有4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时代分别为C21-C1-12,C1-22-C22,P12和P13。岩相古地理制图及海侵沉积单元空间展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海侵来自华北地块南侧的秦岭残余海盆,且海侵具有由东向西逐渐推进之势。这一海侵过程是受华北地块东低西高的古地理格局及秦岭造山带以小秦岭地区为中心呈双剪刀状反向穿时碰撞造山作用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5.
中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六次海侵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中更新世以来(在过去的73万年内),中国东部地区曾发生过六次海侵。如果考察该期间全球各地各季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那么上述六次海侵的时期恰好都是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的、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的日时期,亦即气候较暖的时期。因为后者是地球轨道三要素(黄道倾斜、偏心率,岁差运动)自然变化的产物,故中国东部的海侵活动归根到底是地球轨道自然变化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326.
渤海南岸6000年来的岸线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的海岸淤长过程中,曾出现过海岸线的数次停顿,这与黄河三角洲河口的交替摆动有密切关系。从而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全新世地质历史,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区内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27.
南黄海EY02-2孔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与全新世沉积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EY02-2孔揭示了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海侵海退序列。该孔浮游有孔虫匮乏。底栖有孔虫丰富。93.87%-100%底栖有孔虫为玻璃质壳。对33个变量98个样品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6.51%。主因子1为Ammonia beccarii vars。组合。代表滨岸环境,主因子2为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黄海沿岸流冷水分布区或水体较凉的浅海沉积环境;主因子3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代表近岸浅海环境;主因子4为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代表水深大于50m的浅海环境;主因子5为Buc-cella frigida组合,代表较冷的沉积环境。南黄海中部涡旋泥开始形成的时代约为9.7kaBP。大致在4.6kaBP南黄海中部全新世海平面高度超过现今海平面。0-7.9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低,为0.133mm/a;7.9-10.16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高。为0.426mm/a。  相似文献   
328.
The themed section consists of articles that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space in relation to gender and sexuality by looking at processes of transgression, subversion or expansion of normative spatial practices and narratives. Us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draws out power and space within a more specific context of feminist and queer literature, the articles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to transgress, subvert or expand norms at the interstices of spatial boundaries beyond traditional binaries and hierarchies. Collectively, the articles call for a continued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ocu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looking at everyday sites of struggles and resistance in the crevasses, the liminal zones of space. The transgression of spatialized norms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present a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that should be recognized for it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but, we argue, with caution as heteronormative and heteropatriarchal norms too often remain de rigueur in a neolibe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329.
裴军令 《地质学报》2008,82(2):234-246
古泥炭沼泽是煤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含煤地层沉积过程的重要环节.煤相及相关地球化学特征,是指示古泥炭沼泽条件的重要标志.为此,本文以山西北部安太堡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为例,在煤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研究,从沼泽水体动力条件、盐度和氧化还原性三方面,对煤相及其古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显示,其演化具有4个特点.第一,煤相包括5种类型,即障壁岛-泻湖低位沼泽相(A)、下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B)、上三角洲平原低位沼泽相(C)、上三角洲平原潮湿森林沼泽相(D)和山前冲积平原干燥森林沼泽相(E).第二,煤相发育过程经历了7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均为半旋回,旋回内部的演化具有跳跃性,揭示泥炭沼泽水面可能发生过脉动式上升.第三,古泥炭沼泽起始于海进作用,发展于缓慢海退的沉积背景,结束于快速海进事件,整个地质过程明显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其间沼泽水体的盐度和还原程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动力趋于增强,沼泽类型从以A相和B相为主演化为以D相和E相为主.第四,古泥炭沼泽发育期间的海退过程由一系列次级快速海进或海退事件构成,呈现出波动式海退的特征,导致泥炭沼泽类型呈跳跃式演化.最后,该期间最大一次快速海进事件的到来(第Ⅶ阶段),结束了古泥炭沼泽整个发育历史.  相似文献   
330.
华北石炭二叠纪的海侵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武法东  陈钟惠 《现代地质》1995,9(3):284-292
以新的地层对比意见为基础,通过对华北石炭二叠纪海相层(石灰岩和海相泥岩)分布的详细研究,应用高分辨编目技术,完成了石炭二叠纪各期海侵范围及海侵方向图件的编制,并着重指出:①在晚石炭世早期(晋祠期)以前,郯庐断裂以西的海侵方向主体为由东向西,海侵作用中心具有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②自晚石炭世晚期(太原期)开始,华北盆地构造发生大的变动,古斜坡由北倾变为南倾。海侵作用发生在盆地南东和北酉两个方向上。这种构造变动及海侵方向的变化与盆地周缘板块构造活动有关;③自中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晚期,华北海与祁连海可能一直保持程度不同的连通,而与扬子海则是在晚石炭世晚期才直接连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