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7篇
生物科学   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猪苓菌核结构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郭顺星  徐锦堂 《真菌学报》1991,10(4):312-317
  相似文献   
72.
菌核菌生长和产生草酸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了培养基种类、酸碱度、温度对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MG)和草酸累积(OA)的影响及MG和OA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正交试验中,碳源为:琥珀酸钠-葡萄糖、蔗糖-马铃薯汁液和蔗糖的三种培养基中,OA量依次递减且差异显著。MG和OA成负相关关系。培养基的pH值是影响OA的一个主要因子,本试验中pH6最适合菌丝产草酸,而pH5最适合菌丝生长。23℃下OA和MG大于26℃下OA和MG。OA和MG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表明,不同培养基的草酸累积速率和最终  相似文献   
73.
蜜环菌通过猪苓菌核表皮侵染菌核时,菌核表皮下层的菌丝具特异的拮抗反应,如细胞中有结晶颗粒出现,厚壁菌丝形成,部分薄壁菌丝有质壁分离现象。蜜环菌的侵染诱导了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离侵染点一定距离的部位出现由少量木质化菌丝和厚壁菌丝形成的疏松带状;蜜环菌侵入后,上述菌丝增多并紧密排列形成菌核的初级隔离腔,入侵的蜜环菌和部分菌核被隔离在腔中;在初级隔离腔形成的同时,外围的次级隔离腔开始发育。蜜环菌菌索和皮层菌丝分枝可突破初、次级隔离腔的壁,再以菌索产生的侵染带侵染菌核较外部的最后防线即三级隔离腔。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蜜环菌侵染后菌核各防御结构的发生特点及功能。  相似文献   
74.
运用液体深层培养法,采用不同pH值、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适宜pH值为5.0~6.5,葡萄糖、蔗糖、乳糖和纤维素是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适用碳源;黄豆、麦麸、酵母膏和蛋白胨等为适宜氮源;其中以黄豆浆作为氮源,蔗糖作为碳源,初始pH5.0为最佳条件组合。  相似文献   
75.
供试的4种无机盐中,K2HPO4的单因子效应最好;K2HPO4 KCl MgSO4表现出最好的正协同效应。5种碳源都能被PT95菌株利用,麦芽糖和蔗糖是最适碳源。在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PT95菌株的菌核生物量最高;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类胡萝卜素产率最高;铵盐和尿素对菌核形成不利;硝酸钠是最好的无机氮源。培养基中的含氮量保持在0.24~0.48g/L,含碳量保持在5.26~21.05g/L,有利于PT95菌株形成菌核和积累色素;培养基的最适C/N比为25:1。  相似文献   
76.
我国猪苓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猪苓菌核同密环菌建立起共生关系才能继续生长。从猪苓菌核生长、菌核与蜜环菌的关系、猪苓菌种培养与猪苓多糖提取、猪苓人工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7.
应用PCR方法检测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保守的寡核苷酸引物B1/B3扩增出油菜菌核病菌MBC^HR和MBC^S菌株的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结果发现编码的198位氨基酸由Clu(GAG)突变为Ala(GCG),表现高水平抗药性。根据MBC^HR菌株的突变设计2个快速检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MBC^HR菌株197和198位密码子(GACGAG→GACGCG)形成HhaI酶切点(3'CGCG 5'),将B1/B3的扩增产物874bp片段酶切成193bp和681bp片段,而MBC^S菌株的PCR产物不被酶切;第二种方法用198位突变密码子作为3'末端碱基设计2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ASO)用一地“nested”PCR或直接从基因组DNA扩增。通过PCR扩增和ThaI酶切能直接检测油菜菌核病菌的MBC^HR和MBC^S菌株,所得结果与传统菌落直径法相吻合。  相似文献   
78.
菌核是许多丝状真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我们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经鉴定属于Penicilliumthomiiseries的PT95青霉菌株 ,该菌株能在固态培养基上形成大量坚硬的砂粒状的菌核 (直径约 30 0 μm)。PT95菌株的菌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可以积累以β 胡萝卜素为主的类胡萝卜素[1 ] 。菌核的形成 ,除了遗传因素外 ,还受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势 (Waterpotential)、有机物成分等[2~ 4] 。Hawker[5] 认为对真菌的营养生长 (Vegetativegrowth)有利的物质也对菌核生长有…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分离得到的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分类地位和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血平板、油平板进行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以排油圈法进行表面活性的测定;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对BS1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利用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测定研究其抑菌活性。【结果】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的BS1菌株可产生表面活性剂,在分类学地位上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BS1菌体、发酵上清液、挥发性物质对12种供试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BS1菌体、发酵上清液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抑制率最大,分别达到65.31%和95.93%。发酵上清液通过影响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孢子萌发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稀释20倍的发酵上清液依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S1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大豆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84.25%。【结论】BS1菌株在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同时,还具有生物防治作用潜力。  相似文献   
80.
曾召英  许忠顺  牟丹  许绍欢  杜飞  周家喜  邹晓 《菌物学报》2019,38(10):1710-1723
通过分析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初步探索蝉棒束孢自然生长过程中内环境真菌与其周围环境中真菌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6株采自贵阳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棒束孢及土壤样本,结果表明,蝉棒束孢内菌核共检测到43个真菌属,菌膜检测到58个真菌属,菌际土检测到260个真菌属,且内菌核和菌膜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两地生境土的真菌群落结构有差异,大将山以棒束孢属Isa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一分类地位未知属占优势,而贵阳森林公园以被孢霉属、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红菇属Russula、棒束孢属占优势,且两地菌际土中棒束孢属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土样。核心真菌组检测分析显示,内菌核的核心真菌组有10个OTUs,菌膜的核心真菌组有5个OTUs,菌际土的核心真菌组有20个OTUs,3种样本的核心真菌组的生态功能群均检测到有与植物相关的功能群,内菌核中检测到外生菌根真菌群,菌膜中检测到植物病原真菌群,菌际土中检测到丛枝菌根真菌群和植物病原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