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7篇
生物科学   3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文章分析了仙女湖及入湖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探讨了影响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关键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鉴定表层水体中浮游植物82种(属), 包括蓝藻15种(属), 绿藻33种(属), 硅藻23种(属), 甲藻3种(属), 裸藻5种(属), 隐藻2种(属), 金藻1种(属)。各季节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在7.95×106—2.19×109 cells/L和10.52—792.91 mg/L变化。群落功能类群的结果表明, 冬、春河流生境中具硅质结构的无鞭毛个体浮游植物(硅藻门)占据主导地位(Ⅵ功能群), 而湖区生境中具鞭毛、中等到大型的单细胞或群体浮游植物(如隐藻和甲藻)具有明显优势(Ⅴ功能群); 而夏秋季节不同生境中虽然Ⅵ型浮游植物数量仍然相对较高, 但是具伪空胞的、较大表面积/体积比的丝状个体浮游植物(Ⅲ型)以及具胶质鞘、小的表面积/体积比的群体类的浮游植物(如蓝藻, Ⅶ功能群)在某些河流和湖泊生境中的比重有显著增长。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冬、春季Ⅴ与Ⅵ功能群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到总氮和总磷水平影响; 而夏、秋季节Ⅲ与Ⅶ功能群浮游植物受到水温、浊度、总氮和总磷水平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3.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显球 《古生物学报》1992,31(6):678-702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114.
浮游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是水质评价的良好指示生物。为了解湖南省大通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2019年6月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利用现存量、指示生物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种,隶属3门60属。其中原生动物47种,占总种数的45.2%;轮虫23种,占总种数的22.1%;桡足类18种(不包括无节幼虫),占总种数的17.3%;枝角类16种,占总种数的15.4%。调查水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616.47ind.·L–1,平均生物量为6.43 mg·L–1。优势种为8种原生动物,分别是美拟砂壳虫(Pseudodifflugia gracilis)、泥炭刺胞虫(Acanthocystis turfacea)、大弹跳虫(Halteria grandinella)、砂表壳虫(Arcella arenaria)、绿急游虫(Strombidium viride)、盖厢壳虫(Pyxidicula operculata)、...  相似文献   
115.
滇西北高原入湖河口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选取滇西北高原典型退化湿地剑湖,对入湖河流永丰河入湖河口退化湿地进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及其效益进行研究,评估其恢复效果,为高原退化湿地的修复和污染湖泊的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地修复2a后,入湖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得到较大改善,空间结构得到优化配置;水质状况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101%,水体中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含量较恢复前明显下降,去除率分别达到62.5%、89.3%、62.5%、91.7%、68.0%,这一水质降解结果表明:基底修复促进了入湖河口水文状况的改善,而依据植物对不同浓度污水的适应状况进行多生活型、多种类的植物配置,并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比例,有效发挥了植物的净化作用,但不同湿地植物群落之间净化效果存在差异,显示了植物对氮磷的喜好程度和植物间的互作关系,而相同植物群落在不同浓度污水条件下的表现同样存在差异。因此,污染水体的治理必须选择性利用适合不同污水浓度的水生植物进行合理的群落配置,同时,根据水质变化及时对植物进行适应性调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该退化湿地修复后,每年可产生以净化功能效益为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185万元,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旅游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32.7万元,以及以生态农业系统为主的市场价值270万元,呈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  相似文献   
116.
刘辉  宫兆宁  赵文吉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609-3618
高光谱信息是探测植物体内氮素含量状况的重要手段,而植物体中的氮素与水体含氮量息息相关.本研究区为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水源的北京门城湖湿地公园,通过获取区内典型的再生水氮净化挺水植物芦苇和香蒲叶片的高光谱数据,并在室内测定对应样点的水体总氮含量指标, 探讨基于典型湿地挺水植物高光谱数据对水体总氮进行遥感探测的可行性.采用4种高光谱参数(光谱指数、归一化差值指数、“三边”参数及吸收特征参数)分别建立一元线性模型、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模型,根据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进行模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 逐步多元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一元线性模型. 3种模型对芦苇的拟合效果均优于香蒲.偏最小二乘模型对芦苇的拟合效果最优(R2=0.854,RMSE=0.647).500~700 nm是反映水氮含量的最佳波段范围,绿峰与红谷反射率的比值与水体总氮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吸收特征参数能够较好地预测水体总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7.
水鸟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因子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栖息地的生境特征、食物资源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水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利用网格单元对2019—2020年菜子湖冬季水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6目12科41种,其优势种为豆雁(Anser fabalis)和黑腹滨鹬(Calidris a...  相似文献   
118.
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3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对雌雄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1)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雌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4.9±3.8)%、(43.5±4.0)% 和 (46.2±3.1)%;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 为(32.3±4.8)%、(29.2±2.9)% 和 (28.0±4.8)%;雌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移动和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站立、繁殖、“其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P<0.05)。(2)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 雄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52.6±3.8)%、(17.5±2.8)% 和 (29.8±4.8)%;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13.4±6.4)%、(24.2±4.1)% 和 (44.2±4.7)%。雄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卧息、站立、移动、繁殖、“其他”时间分配均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采食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反映动物的能量平衡策略。雌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雌性蒙原羚的能量平衡策略在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均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在繁殖期前,其能量平衡策略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繁殖期及繁殖期后其能量平衡策略转变为能量支出优化策略,尽可能少的支出能量,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卧息上。  相似文献   
119.
与许许多细水库一样,人对衡水湖的大规模干扰是从大跃进的年代开始的,那时提出“一块地对一块天”,大兴水利工程,衡水湖自此开始了自己的跌宕历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0.
传说上古时代,大禹冶水时,在华北平原处掘了一锨土,留下了一片大洼。这就是衡水湖的前身,俗称干顷洼的天然洼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