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9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398篇
生物科学   329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小鼠模型对于呼吸道病原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进化所带来的肺及免疫系统的物种差异,使小鼠模型难以精准模拟人体的呼吸道病原感染。通过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可更好地再现人体免疫系统对呼吸道病原感染的应答。构建肺组织人源化小鼠和肺/免疫系统双人源化小鼠可实现人特异性的呼吸道病原感染及其免疫响应。本综述将从免疫系统、肺、肺/免疫系统双人源化3个方面,回顾人源化小鼠在人类呼吸道病原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 2-, 3-Week)、1、2、3月龄组(1-, 2-, 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2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AT2)类器官三维(three-dimensional, 3D)培养体系的方法。采用酶消化与磁珠分选分离和纯化ICR小鼠肺AT2细胞,proSPC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T2细胞纯度;2维(two-dimensional, 2D)培养8 d,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掺入和荧光染色法观察AT2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将AT2细胞与小鼠肺成纤维细胞(mouse lung fibroblasts, Mlg) 3D共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收集生长13d的类器官,2%多聚甲醛固定后行HE染色,荧光染色观察类器官内部形态结构。结果显示,提取AT2细胞纯度超过95%;在体外培养1~8 d期间,AT2细胞EdU荧光染色阴性,未见增殖;AT2细胞形状逐渐趋向扁平鳞状、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在体外培养3 d后,有部分AT2细胞特异性标志物proSPC阳性细胞开始出现I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1 alveolar epithelia...  相似文献   
94.
低氧作为青藏高原最为特殊的环境因素之一,对高原动物的适应进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持续的低氧暴露会损伤肝脏功能,引起动物机体代谢紊乱,但连续低氧处理对子代肝脏的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成年小鼠转移至高原低氧环境(海拔3 220 m)饲养并繁殖,以常氧条件下饲养小鼠为对照,统计低氧处理小鼠(低氧第0代)及其子代(低氧第1~5代)生长数据,发现长期低氧暴露导致小鼠肝脏比重增加,肝细胞肿胀,肝索间红细胞浸润,并且子一代小鼠肝小叶出现脂肪变性。血液生化指标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上升(P <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和总胆固醇水平在低氧第0代中下降,低氧第1代中上升(P <0.05)。空腹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后低氧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减弱(P <0.05)。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及低氧第1代肝脏RNA-seq分析发现,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共有的459个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MAPK、细胞凋亡、脂质代谢和内质网等信号通路。本研究发现低氧胁迫对子代小鼠肝脏具有重要影响,此结果对肝脏低氧生...  相似文献   
95.
扶正固本丸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应用扶正固本丸对小鼠肠道内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主要菌群的影响。用大黄水煎液灌胃予小鼠,造成实验性脾虚模型,引起小鼠肠道内菌群紊乱,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量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当服用扶正固本丸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均上升至正常水平。本研究表明,扶正固本丸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6.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灭活的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I-—1β、IL-6和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低下动物模型,分别以新鲜BS肉汤培养基、耗尽培养上清(SCS)以及灭活的和活的双歧杆菌菌液进行灌胃。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和IFN-γ的含量。结果:灭活的双歧杆菌与双歧杆菌活菌均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和IFN-γ的含量,二者的作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SCS也具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但与双歧杆菌活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灭活的双歧杆菌具有与双歧杆菌活菌相同或相近的免疫学活性,两者均可提高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97.
有氧运动对小鼠高脂血症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高胆固醇饮食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有氧运动对脂质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经11周有氧耐力训练后,高脂膳食+运动组小鼠血浆TG、TC及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高脂膳食组(P<0.05),而HDL-C/TC和HDL-C/LDL-C比值均显著高于高脂膳食组(P<0.05)。表明长期有氧耐力训练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98.
Liauw J  Wang GD  Zhuo M 《生理学报》2003,55(4):373-380
谷氨酸性突触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突触。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的突触反应是由谷氨酸的AMPA受体传递的。NMDA受体在静息电位下为镁离子抑制。在被激活时,NMDA受体主要参与突触的可塑性变化。但是,许多NMDA受体拮抗剂在全身或局部注射时能产生行为效应,提示NMDA受体可能参与静息状态的生理功能。此文中,我们在离体的前额扣带回脑片上进行电生理记录,发现NMDA受体参与前额扣带回的突触传递。在重复刺激或近于生理性温度时,NMDA受体传递的反应更为明显。本文直接显示了NMDA受体参与前额扣带回的突触传递,并提示NMDA受体在前额扣带回中起着调节神经元兴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制备系统性表达人载脂蛋白C3(APOC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方法将人APOC3基因插入系统性表达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建立人APOC3转基因C57BL/6J小鼠。并利用特异引物PCR法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血生化分析检测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与同龄野生型小鼠的血脂指标,脂肪染色观察肝脏脂肪水平。结果建立了高表达人APOC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品系;转入的人APOC3基因在血液、肝脏、小肠、肌肉、心脏、肾脏、脾脏中均有明显表达;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同龄野生型小鼠;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脂肪含量高于野生型小鼠。结论系统性表达人APOC3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表现高脂血症表型,可以作为高血脂以及高血脂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工具动物。  相似文献   
100.
李慧  李继承 《动物学报》2002,48(4):511-518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胚胎期和出生后不同时期小鼠膈腹膜淋巴孔(PLS)和膈淋巴管的发生和发育,并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PL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胚胎13天时,膈腹膜仅由扁平形间皮细胞(FMC)组成;胚胎15天时,FMC间出现立方形间皮细胞(CMC)和早期腹膜淋巴孔(NLS);胚胎18天时,膈毛细淋巴管出现,台盼蓝吸收试验显示NLS无物质吸收功能;出生后1天(PND1),膈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向PLS伸出胞质突起,并横跨CMC下结缔组织纤维和基底膜,形成腹膜下小管。后者与PLS沟通,建立了腹膜腔内物质转归通路。台盼蓝吸收试验表明,出生后PLS具有物质吸收功能,即为成熟腹膜淋巴孔(MLS)。PND5,立方细胞嵴(CMCR)发生,膈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PND10,大量立方细胞嵴融合,形成条带状分布的立方细胞区域,其上分布有大量MLS。随着发育进展,MLS平均面积和平均分布密度逐渐增大,且随着膈淋巴管的发育,吸收功能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