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825篇
生物科学   336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是我国分布最广的蟑螂种类.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virus, PfDNV)是我室1991年在国内首次报道并在国内外第一个分类鉴定的蟑螂细小病毒[1].我们构建了PfDNV全基因组克隆和酶切亚克隆重组质粒,测定并分析了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与结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基因组具有细小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其末端具有反转重复序列(Invert Terminal Repeatant, ITR)和回文结构,这类病毒基因组两端的特殊结构可能是与病毒复制,整合,拯救,包装有关的必需顺式元件[2~5].为了进一步研究黑胸大蠊浓核病毒基因复制及表达机理,尤其是其末端结构在病毒基因复制中的作用,我们将荧光素酶基因插入了PfDNV基因组保留了两个完整的末端结构而其它部分缺失的重组质粒中.将这种重组质粒转染虫体后,在虫体中检测到了荧光素酶的表达,说明在缺失基因组中间部分时,插入的外源基因依然可以复制、表达.本结果证实了PfDNV基因组的末端结构是PfDNV复制的必需结构.这一实验为将外源基因引入病毒基因组,构建基因工程杀虫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微卫星标记对茅栗(Castanea sequinii)随机大居群以及其中各亚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探讨植物自然居群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通过9对微卫星引物所产生的119个多态位点,测定了大别山区域内茅栗居群以及各亚居群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值。结果表明:大别山分布的野生茅栗为一个缺乏空间结构的随机大居群,茅栗亚居群之间频繁的花粉流削弱了地理隔离导致的遗传漂变或分化作用在维系居群随机遗传结构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接近亚居群大小的地域范围内(0.228 km)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小地域尺度中的亚居群存在着空间遗传结构。取样的3个亚居群在小格局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遗传变异基本上呈非随机分布,在短距离内(61 m)3个亚居群一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而随着距离的增加,Moran's I值虽然在不同亚居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化,但是总体而言趋向预期值,即不存在空间结构,说明其遗传变异在亚居群内只是在短距离内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研究认为有限的种子散播以及微生境选择等因素可能是产生这种小格局的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植物随机大居群的进化历史和生态过程,同时也为栗属植物中国特有种的保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滞育发生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调节。本文就光周期和温度对滞育后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光周期(L14∶D10和L12∶D12)对成虫滞育后的存活率、寿命、日平均产卵量、总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在长光照(L14∶D10)下,温度18℃、22℃和25℃)对滞育后成虫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随温度的降低,总产卵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产卵量显著降低,雌虫滞育后寿命显著延长,18℃下少数个体能被诱导再次滞育。  相似文献   
994.
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化螟是水稻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近50年来,其种群在我省几起几落,近年来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损失有逐年加重之势。2002-2003年大暴发,仅南昌县成灾面积就达6.67×103余hm2,许多田地晚稻颗粒无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害损失最重的年份。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二化螟在我省大发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1我省二化螟群落演变情况1956年水稻改制前,稻螟以二化螟为主,1956年以后,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中稻改早稻,高秆改矮秆后,三化螟迅速上升为主要害虫,二化螟种群随之凋落。1978年以后,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早稻以早中熟品种为主,6月20日以…  相似文献   
995.
地龙是一种中药材,地龙的药原动物为蚯蚓,即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后孔目动物。此类动物有数千种之多,地龙的药原动物仅为这些动物中的数种陆生种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民间对地龙的药原动物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龙的药原动物之间,以及药原动物与其他蚯蚓间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为此,本文对地龙的药原动物进行考证,并对蚯蚓的分类鉴定指标进行讨论,为地龙正伪品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认为在定义地龙药原动物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药效、化学成分、产地、药农的采集习惯等因素,有益于地龙药原动物的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996.
大麦醇溶蛋白中高赖氨酸组分的溶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脂的大麦粉经2次 NaCl 溶液和一次重蒸馏水提取盐溶和水溶蛋白后,用55%异丙醇提取醇溶蛋白。经 Sephadex G-100柱层析,用0.2%SDS 洗脱,得到的分子量为14000-20000道尔顿的峰2蛋白,称为大麦醇溶蛋白 A,其赖氨酸含量达2.6mol/100mol,溶解性试验结果表明这组含赖氨酸较高的蛋白确是一组醇溶性蛋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成虫复眼的感光作用,为灯光诱杀柑橘大实蝇的绿色防控措施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室内视觉行为实验方法测定遮蔽单眼、遮蔽复眼和同时遮蔽单复眼处理后不同日龄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在不同光强刺激下的趋光行为反应。【结果】与CK(未作任何遮蔽处理)相比,遮蔽复眼处理的成虫的趋光率显著降低,而遮蔽单眼处理的成虫的趋光率则基本不变。遮蔽复眼处理后的1日龄、5日龄和同时遮蔽单复眼处理后的3日龄的雌、雄成虫之间对于1 000 lx光照度的趋光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日龄(1、3和5日龄)的成虫之间对于1 000 lx和2 000 lx光照度的趋光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光强(500、1 000和2 000 lx)刺激对成虫的趋光率均有一定影响。【结论】成虫的趋光率与复眼、日龄、性别和光照强度均有关系,其中复眼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8.
《生理通讯》2006,25(5):159-160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999.
为了阐明温度和增加胎仔数对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哺乳期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增加胎仔数(比正常胎仔数多),大绒鼠的摄食量、胎仔数、胎仔质量、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乳腺质量。结果表明:不同胎仔数对大绒鼠的摄食量、胎仔质量和产热能力没有影响。低温增加了母体的摄食量和产热能力,断奶时低温组的胎仔质量显著低于常温组。低温组和常温组大绒鼠的乳腺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说明低温可以增加大绒鼠摄食量,但是对乳腺质量没有影响,表明大绒鼠哺乳期的持续能量摄入上限可能受到乳腺分泌乳汁的限制,支持外周限制假说。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