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16篇
生物科学   190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二化螟人工饲料配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慧敏  张国安 《昆虫知识》2007,44(5):754-757
采用15因子2水平正交试验,优选出1种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人工饲料配方,筛选出影响二化螟发育的5个关键因子,分别是稻茎粉、麦芽粉、稻糠粉、酵母粉和蔗糖。其中稻茎粉、麦芽粉、酵母粉和稻糠粉影响二化螟的幼虫成活率,蔗糖和麦芽粉影响二化螟的幼虫历期,稻茎粉影响二化螟的蛹重。  相似文献   
142.
魏雪  李雨  吴鹏飞 《生态学报》2022,42(3):1071-1087
为缓解草蓄矛盾,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得到快速发展。土壤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牧草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明确。2016年7月,对多年生禾本科(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早熟禾Poa annua L.和羊茅Festuca ovina L.)、一年生禾本科燕麦Avena sativa L.和多年生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6种单播牧草人工草地(建植期4年)和天然草地(对照)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8目32科58属,平均密度为1754个/100 g干土;紫花苜蓿样地的线虫密度最低,为949个/100 g干土;燕麦样地最高,为3267个/100 g干土;(2)与天然草地相比,燕麦样地的线虫群落总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密度显著增加,而其他人工草地的线虫群落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食真菌和食细菌线虫密度均无显著变化;(3)土壤线虫总密度以及各营养类群密度在不同人工草地间差异显著,且均在燕麦样地最高;(4)建...  相似文献   
143.
贻贝养殖海域表底层的鱼类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贻贝养殖生境表底层水体的鱼类组成差异,利用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在枸杞岛贻贝养殖海域采集的鱼类数据,采用多样性和相对渔获率指标结合聚类和排序方法,对表底层的鱼类组成、多样性、密度以及群落格局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鲻(Mugil cephal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为秋冬季贻贝养殖区表层水体的优势鱼类,而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分别为底层水体秋季和冬季的优势种;其中小黄鱼在养殖区的表底层皆有较大数量的分布;渔获率上,两季皆呈现表层高于底层的特征,除冬季的丰度渔获率外,其余皆有显著差异;鱼类在养殖区表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皆高于底层;多元分析显示,无论秋冬,表底层的鱼类群落格局皆有显著差异。可见,贻贝养殖设施相当于规模庞大的浮鱼礁系统,在泥质海域建设海洋牧场时,可结合类似浮体结构以增加海域立体养护能力;另一方面,可在养殖区底部增设人工鱼礁,以进一步发挥其海洋牧场效应。  相似文献   
144.
在发情期,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认识将有助于濒危动物繁育质量的提高。大熊猫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动物,雄性发情期可持续30 d左右,而雌性大熊猫为几天至十几天,高峰期仅为1~3 d,且有与雄性不同步发情的现象。因此,进行发情期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发情期大熊猫进行行为时间变化和活动节律研究,每只每周记录2 d数据。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发情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雄性约46%,雌性约53%),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而探究、求适和发情行为则较少,发情行为主要出现在00∶00—03∶00、09∶00—11∶00和15∶00—17∶00等3个时段,可配对交配;发情期雌雄个体在休息、求适、运动和发情行为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探究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摄食行为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发情、探究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发情期圈养大熊猫昼夜活动行为的研究将为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及其配种提供行为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5.
王海青  田育红  黄薇霖  肖随丽 《生态学报》2015,35(10):3225-3232
人工草地建设是缓解内蒙古地区草地生存压力的必要途径,而水分短缺是该区人工草地建设中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适量的人工补水以实现牧草的高产节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当地主要牧草冰草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开展单播和混播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牧草产量、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豆禾混播有利于提高冰草和紫花苜蓿的产量;(2)8月初现蕾期是冰草和紫花苜蓿收割的最佳季节,此时牧草产量最高;(3)灌溉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45%(包含降雨量在内的单位面积灌溉量在7月初达到903.8 m3/hm2,在8月初达到1812.4 m3/hm2)是牧草高产节水的最佳补水选择;(4)6—8月水分胁迫更有利于提高牧草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long-term water use efficiency,WUEL),开花期后补水对提高牧草WUEL的作用开始显著;(5)在牧草产量最高的8月初水分胁迫更有利于提高牧草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nstantaneous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而在7月初光照强烈、水分蒸发量大时,较多地补水更有利于提高牧草的WUEI。  相似文献   
146.
如何通过优化造林模式来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以南亚热带8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纯林(P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纯林(PM)及格木×红锥×米老排混交林(MECM)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格木、红锥和米老排不同器官平均碳含量分别为512.4—561.7 g/kg,474.2—553.4 g/kg和512.8—556.3 g/kg。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各器官碳含量的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格木(539.3 g/kg)米老排(532.7 g/kg)红锥(515.3 g/kg)。不同林分间,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混交林(MECM)居次,红锥纯林和格木纯林最低;不同林分之间的土壤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0—10cm,1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碳含量均以米老排纯林最高,红锥纯林居次,格木纯林和混交林(MECM)土壤碳含量最低。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顺序为米老排(308.0 t/hm2)混交林(182.8 t/hm2)红锥纯林(180.2 t/hm2)格木纯林(135.2 t/hm2),相同组分不同林分间以及相同林分的不同组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混交林与红锥纯林间碳贮量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有显著影响,营建混交林有利于红锥和格木地上碳的累积,不利于土壤碳的固定,而营建纯林既有利于米老排生物量碳的吸收,也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因而,对碳汇林造林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树种固碳特性而定。  相似文献   
147.
选取城市中分布最广的两类人工构筑物——沥青和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法,观测这2类典型城市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构筑物的质地、面积、形态等构筑物特征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强度及范围。研究显示:1)夏、秋季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上,绿地土壤温度在比邻构筑物端(a点)处最高,并且白天中午、傍晚时段a点温度显著高于梯度上其他观测点和对照点;2)绿地土壤含水量在比邻构筑物端(a点)处最低,而且土壤含水量变化在梯度样带上从a点至远离构筑物端的对照点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受城区土壤蒸散、人工灌溉、土壤地下生物量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3)梯度样带上土壤温度(T)和水分(W)与离a点距离(D)均呈现幂函数定量关系,即沥青样地T=0.7708(579.4957-0.9984D)0.5843,W=0.1970(0.0505+0.1347D)0.2262;混凝土样地T=0.7615(583.7027-1.0986D)0.5746,W=0.2224(-0.6019+0.3473D)0.0595。4)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受构筑物影响幅度大概在0—100 cm之间,而且随构筑物质地及分布格局、城市气象以及绿地构成、结构、人工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8.
王丽华  王发园  景新新  李帅  刘雪琴 《生态学报》2015,35(15):5254-5261
纳米氧化锌是应用最广的人工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之一,具有一定生物毒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能与陆地上80%以上的高等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共生体,并能改善宿主植物矿质营养,提高其抗逆性。然而纳米ZnO与丛枝菌根的关系尚不清楚。通过温室沙培盆栽试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水平纳米ZnO(0、500、1000、2000、3000 mg/kg)和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mellea对大豆生长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3000 mg/kg的纳米ZnO显著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表现出植物毒性,在其他水平时没有显著影响。纳米ZnO在施加水平500、1000 mg/kg时没有抑制AM真菌对大豆根系的侵染,但是高施加水平(2000 mg/kg)时对AM真菌产生毒害,几乎完全抑制大豆根系菌根侵染。接种AM真菌仅在500 mg/kg纳米ZnO时显著促进大豆生长,增加大豆植株对P、K、N的吸收,降低根系Zn含量。纳米ZnO可能会持续释放锌离子,并抑制大豆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产生生物毒性,而AM真菌与大豆根系的共生可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49.
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将串联的HIV-1 gp160、gag和protease基因以及表达元件插入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内部反向重复序列区,以获得携带HIV-1抗原的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疫苗。首先将HIV-1 gp160(B型和C型)、gag和protease基因串联克隆入pc DNA3获得重组质粒pc DNA/g Bgp和pc DNA/g Cgp,重组质粒转染293FT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HIV抗原表达。继而将pc DNA/g Bgp和pc DNA/g Cgp中包括HIV-1抗原基因和表达元件的表达框克隆入p KO5/BN获得重组穿梭质粒p KO5/BN/g Bgp和p KO5/BN/g Cgp,穿梭质粒电转含BAC-HSV的大肠杆菌,筛选重组菌,提取重组DNA并转染Vero细胞,挑取病毒蚀斑纯化重组病毒,Southern blotting鉴定重组病毒DN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中HIV抗原表达,并分析病毒的增殖特性。结果表明,Western blotting在pc DNA/g Bgp和pc DNA/g Cgp转染的293FT细胞中检测到表达的gp160和gag蛋白。p KO5/BN/g Bgp和p KO5/BN/g Cgp分别电转获得重组菌,并从重组DNA转染的Vero细胞中纯化获得重组HSV,Southern blotting检测表明重组HSV基因组发生特异性重组,重组病毒感染细胞中检测到gp120和gp41,且重组HSV保留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能力。本研究获得携载HIV-1 gp160、gag和protease基因的重组HSV,并保留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能力,可作为HIV-1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  相似文献   
150.
黄雪芬 《蛇志》2015,(2):230-231
目的总结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及康复锻炼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5例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前、术后护理及合理及时的康复锻炼。结果 15例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